--->





选择读出

更新 添加
A 文件1 文件2 文件3 文件4 文件5 6 7 文件8 文件9 文件10
B 作品1 作品2 作3 作4 作5 作6 作品7 作品8 作品9 作10
C 作品11 作12 作13 作14 作15 作16 作17 作18 作19 作20

用户1:

电--话:




内容简介
* 姜学福--发射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1948年11月在山东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58年8月调到国防部航天五院1959年3月调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调到25基地发射团,历任:分队长 中队长团长基地副参谋长,司令员等职,中共党员,少将。在酒泉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期间参加组织指挥了东风一号--东风五号运 载火箭及卫星发射,为我国国防尖端武器定型及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姜学福同志是第一位从一中队走出的发射将军,担任过一中队控制分队长、发射中队长、发射团长、基地司令员,他参与了一中队 的组建,他和一中队的先辈们把我军在战争年代形成敢打必胜的优良作风与发射阵地实际相结合,把一中队打造为政治坚定, 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能承担重要试验任务的先进连队,圆满完成多种型号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任务。他带领中队从酒泉发射中心转 战太原发射中心。在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发射基地进行了多种型号战略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工作,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他长期在发射阵地工作并担任阵地指挥员,沉着镇定,指挥果断,参加组织指挥几十次发射试验任务都取得了成功,是一位优秀发 射试验基地指挥员。他身居要职,经常深入一中队进行传帮带,使发射阵地光荣传统和作风得到发扬光大。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 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姜学福将军2022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91岁 ! (原发射一中队第三任中队长)(1948 年入伍---1993 年离休历时46年)(军级) 姜学福,男,汉族,1932 年3 月出生于荣成市马道镇东庙院村,少将军衔,曾任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 1948 年 11 月,在那个火热的斗争年月,怀着对敌人的恨和对家乡的爱,姜学福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战斗的需要, 在胶东集训团经过两个月新兵训****平生经历 战争是残酷的,但对于一个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勇士来说,总留有这样或那样的美好记忆。至今,想起第一次立功,姜学福仍激动不 已。渡江战役发起后,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最后大规模的较 量,在战斗中,他的右肩膀不幸被炮弹片击中,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忍着疼痛继续战斗。在随团主力追歼逃敌时,他同其他 十几名同志一起最先到达指定位置,抢占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了简易狙击阵地,等待团主力的到达。只一小时,就把沿宣 城、广德公路撤退敌人全部围歼。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使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荣立战功。 作为一名军人,战斗伴他成长。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他担任连队通信员,冒着枪林弹雨,他迅速准确地传达命令、传递消息。 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时刻,眼看着爆破班已有3 名同志倒在敌人的碉堡前,久攻不下,情急之中,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 在轻机枪的掩护下*****,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在轻机枪的掩护下,用力插进敌碉堡(所谓的爆破筒就是一根竹竿三颗手 榴弹),为攻进上海吴淞口迈出第一步,火线上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了战功。从战争走向和平,作为建设者面临的是更 加艰难的跋涉。为了适应现代国防的需要, 姜学福先后*****三次进军校学习,前两次在五十年代,后一次在八十年代,均以优异成绩毕业。1983 年在全军最高学府国防大 学学习时因成绩优异而提前晋升职务。 1958 年 8 月是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姜学福从坦克学校被选调到航天部五院,学习地对地导弹技术。导弹,对一个刚刚从战火 中走来的士兵来说,充满了新奇和陌生。象面对强敌一样,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向陌生知识领域探索,终于使他成为技术 多面手。结业后,姜学福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开始了新的事业征程。从此,他就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在酒泉,姜学福历任地对地导弹试验发射中队分队长、中队长。这个中队下属七个专业分队,共 130 多名干部,10 多名战士。 创业初期的艰苦是每个创业者永远铭记的。他们把教练弹当成实弹,本着严字当头、细字把关、一丝不苟的精神,一遍又一遍, 直到练精练熟,练就成一支既能在白天操作发射,又能在夜间试验发射的硬骨头发射中队。 1960 年 9 月 10 日,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来到了。他带领中队发射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颗地地中程导弹。而后他们又相继完成了 东风各型号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几十次。1966 年,国防科委党委授予这个中队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他个人荣立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 主要荣誉:他担任副大队长(副团职)期间,主动与政委、副政委配合,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们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从失*****////败中寻找教训,大胆提出对导弹的改进意见,受到科研单位的高度评价。 两弹结合试验(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是我国未进行过的危险性较大的试验。试验前,没有人敢肯定会有什么结果,也没有人 知道参加试验的人会不会活着。姜学福作为主要参试人做了最坏的打算,把生死置之度外,并带头提前交纳了党费。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心血和汗水终于使他们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此次试验成功为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做出了显著成绩, 他又一次荣立三等功。1966 年 3 月,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批准,开始建设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经过严格政审的人涌向山西。1968 年 6 月,他带领部队进住晋西北高原,开始了洲际导弹和气象卫星的发 射试验。在这块土地上,他一干就是26 年,从发射团长到基地司令员,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26 年间,姜学福以科学的 态度,进行严密的组织指挥和严格的科学技术训练,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地地导弹各型号试验。1978年底,他领导的团被国防科 委党委授予“航一师式”的党委,并在全委系统受到嘉奖。26 年间他和他的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七种精神:“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 业精神;着眼试验甘愿吃苦的献身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勤奋精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协 同精神;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这七种精神是基地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精神素描。 正是按着这七种精神,使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导弹卫星试验基地取得辉煌成就。 作为基地最高首长,他注重改进工作方法,讲究指挥艺术,团结“一班人”一道拼搏进取;作为一名老兵,他时刻牢记,工作中的每 一点进步,都是党领导和群众支持的结果,从不为自己争功诿过。他不仅关心导弹和卫星,他用同样的热情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生活 。干部的幼儿入托、子女上学及家属随军就业等同样是他工作的重点。每到春节,他都要替战士站一班岗,烧一班锅炉。他曾在零 下30 多度的除夕夜,与 3 名小点号的战士抬着电瓶、抱着电视机在山顶上收看春节晚会节目。他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基地团以上 干部到战士当中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起了共和国将军爱兵亲兵的高大形象。1993年3 月,年满 61 岁的他接到了离休命 令,离开了心爱的战斗岗位。他是发射一中队组建人之一,他为发射一中队27 年的建设和发展,沥尽心血,操心操劳,使发射 一中队成为一个坚强的,具有战斗力的火箭试验发射部队,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毛泽东思想,献身火箭事业 的单位。 我们一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我们许多连级,团级,师级干部都受过他的直接言传身带,他培养出许多忠于党,献身发 展导弹事业的航天战士,被官兵们称为我们的好领导。他在国防科工委几十年间,从发射 DF—1 号近程导弹到发射DF—5 号洲际导 弹,从发射东风型号液体导弹到发射巨浪型号固体导弹,从地面发射到地下发射,从发射阵地到到技术阵地,从发射武器到发射 卫星,从基层干部到共和国将军“他带领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 “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这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使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导弹卫星试验基地取得辉煌成就。他当了基地参谋 长,司令员后还和我们许多转业退伍的航天战士保持联系,他不但热情,在基地热情接待来访老同志,还主动想办法,通过各方联 系,帮助一些老同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我们航天战士忘不了在我们的老领导带领下眼看着一枚枚导弹伴随着轰响拔地而起直 飞靶场时的情景;忘不了艰苦岁月里凝结下的情深义厚的战友情……姜学福司令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壮丽航天事业,献给了祖 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献给了火箭部队。他的心血献给了航天战士们! 2016 年10 月1日
姜学福航天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2022年10月20日去世 享年91岁)
记录2023-07-20 09:33:40
*赖纪丛(1953 年入伍—1982 年转业历时30 多年) 赖纪丛:副团长、工程师1932 年11月15日生,广西陆川县人。1953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柳州戳中学校毕业到沈阳空军第8 航空学校学习飞机航空仪表。 1956 年 到广州军区空军地勤修理飞机上的电气仪表,1958年8 月到五院学习导弹理论 1959 年 8 月分配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 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一大队发射一中队,曾历任付分队长, 分队长,付中队长,中队长,发射团试训股股长,发射团付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等职。 主要业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 30 多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近60 多次, 其中担任各级指挥员亲自组织指挥发射导弹,参加分析研究排除重大故障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百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60 年9 月至12月间亲自参加了我国首次 DF-1 号导弹三次发射,是火箭发射第一个按“点火按钮”的人。我国东风 1 号导弹的首次发射成功,使我国火箭实现了从零到 有的突破,这使我国航天事业迈出的第一步!1964 年至 1968 年在发射一中队亲自组织指挥发射了DF-2,DF-3号中程导弹的发射任务,次次获得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迈出的第二步! 1970 年至 1982 年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团亲自组织指挥发射了 DF-3 号导弹全程发射试验和 DF-5 号洲际导弹.井下发射试验,同时我又组织指挥发射了巨浪 1 号,巨浪 2 号固体导弹。并配 合“二炮”执行多次导弹发射任务。在技术革新中,我带领王天林技师和韩炳义等全分队战友做发射试验模拟代用器材一套(控制发 射台等,)在20 基地科技展览大会上受到了钱学森科学家好评,为此我分队荣立集体三等功,王天林技师荣立二等功,韩炳义荣立 三等功!在导弹发射阵地几十年间,从发射 DF—1 号近程导弹到发射DF—5号洲际导弹,从发射东风型号液体导弹到发射巨浪型号固 体导弹,从地面发射到地下发射,我都以“对技术精溢求精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一丝不苟的拼博精神,要求自己 ”实践着自己的人生。在发射和指挥 60 多次导弹发射试验中,多次立功受奖。1982 年 12 月转业到广西柳州科技情报研究所, 任付所长,所长,书记,1995 年退休。 赖纪丛2017 年2 月20日2023/7/17 15:53:47
*发射一中队第四任指导员王明堂(师级) (1953年入伍—1976年转业历时24年) 王明堂:四川万县人生于1937 年3月12日,中专文化,1953年参军,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6月回国,并与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9月—58.10月在志愿军炮兵一师军师教导营侦查连,炮兵连等当士兵,班长.在解放军重庆炮校学习 任学员。1959年10月分配到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训练第一试验部一大队发射一中队,曾历任:操作手,技师,分队长,中队指导员,一部政治部:组织,青年干事,发射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等职。主要业绩:在国防科工委从事运载火箭的发射工作近20年,参加了我国首次DF-1号导弹发射,DF—2号和DF--3号的中程导弹发射试验工作。发射一中队是个具有光荣传统而有战斗力的先进集体,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多次,我个人也立功受奖, 60年我国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成功,使我国火箭实现了从零到有的突破,这是我国航天事业迈出的第一步!中队并派代表忠勇队长到北京参加国庆,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6年至1969年间,我和两任队长组织指挥了DF—2号,DF-3号中程导弹10几发试验发射任务。1966年8月我任中队第四任指导员,当时中队近200人,并分住在4号和2号,为完成DF—3号首次发射,我作为班长组织中队几位领导赖纪丛队长,王天林副指导员,徐炳寿副队长等支部委员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号召全中队指战员打响DF—3号首次飞行试验,为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1966年12月26日,我中队成功的首次发射DF—3号中程导弹试验。并1967年中队又接连发射了三发DF—3号导弹,次次获得成功! 根据试验任务的发展,1968年6月18日中队离开东风基地,我和队长李宗全,副政王天林,副队张体斌带领中队118名指战员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DF—3号全程试验任务,当时新基地刚建,生活困难和新的条件,在上级党委和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战艰苦,排万难。终于在1968年12月18日首次在新基地成功的进行了DF-3号导弹全程试验任务,打响了第一炮,为航天事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此我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并派代表王天林战友于1969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军委聂荣臻元帅的亲切接见,给予我中队极大的荣誉。 1971年10月为了加强国防科委所属科研院所的建设,我调到四机部144研究所政治部:曾任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于1976年6月30日经国防科工委干部部批准转业。在电子工业部第44研究所任纪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副所长等职,于1997年3月退休。 王明堂 2017年2月25日 2023/7/17 20:21:30
*98765432123 李宗全同志1959年从解放军雷达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1965年调任一中队工作。历任控制分队长、中队长、发射营长、发射团长,基地技术部发射试验总工程师。从参与我国第一发地地战略导弹发射试验开始,在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5种型号中,他参加4种型号发射试验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最为重要的2种型号的发射试验工作。他还多次参与了长征火箭卫星发射工作。他熟悉、精通发射阵地各系统各专业知识,熟悉弹上和地面设备,判断故障准确,动手能力强。在他带领指挥下,多次排除临射前的重大故障,保证了发射成功,他在艰苦地区工作38年,参与执行发射试验任务上百次,为我国战略武器发射试验定型和卫星发射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名副其实的火箭发射总工程师,是我国航天一代精英。 李宗全总师在导弹卫星发射部队时间最长,是第一代航天战士执行导弹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在发射一中队历程中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指挥员。李宗全高级工程师1938年7月生,四川荣昌县人。1956年报考空军雷达学校入伍,1959年毕业分配到第20试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处工作。1963年入党。1965年5月调入发射一中队:曾历任学员,技术助理员,分队长,中队长,发射营长,发射团(站)参谋长,团(站)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中国宇航学会发射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38年。主要业绩:在基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参加了: DF-1,DF-2,DF-2A,DF-3,DF-3A,DF-5,DF-5A,JL-1,DF-21,DF-21A,DF-31TS,CZ-4A,CZ-4B,CZ-2C/FP等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近百次,其中担任各级指挥员亲自组织指挥发射导弹,卫星34枚,参加分析研究排除重大故障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百个。1988年9月担任发射阵地总指挥,成功地指挥发射了我国首颗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为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科研和技术革新改造中,获部委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五等奖3项。撰写了{试论运载火箭测试发控系统的通用化和标准化},{靶场建设发展方向初探}, {地下发射井电缆摆杆控制电路的改进}等多篇论文在{导弹试验技术}杂志上刊载,并参加了宇航学会的交流。另外还参与编审了大量的训练教材、技术手册、操作规程和技术总结报告。曾先后荣立二等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1977年代表科技人员参加了国庆招待会,1978年参加了基地和国防科委首届科学大会,1991年,1992年又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获1996年度航天基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传略被编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 李宗全总师1965年5月从第一试验部技术处调入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当时是我的分队长,我是技师操纵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发射一中队,发射营,团司令部一起工作,我是他的助手,和他一起并肩战斗几十年,在执行发射任务部队建设中使我们成了好战友。我们配合的很好,互相了解,所以我们给他一个结论--他是一个胜任的过硬的发射火箭卫星技术总师。是中国航天事业火箭试验发射第一代精英! 2023/7/17 20:35:13
*张志伟同志是一中队从战士成长起来的发射将军。1970 年12月入伍,历任技师、分队长、中队长,在一中队工作了14 年。后任基地作战试验处长、发射测试站站长、基地参谋长、副司令员。他始终战斗在发射试验第一线,担任过控制系统分队指挥,发射中队指挥、 发射站指挥,基地发射任 务指挥。他参与和组织指挥了多种型号百余次战略导弹发射和卫星发射以及载人航天测控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他既精通导弹、航天发射相关方面的技 术,也具有卓越管理部队能力,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他长期 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工作,始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了普通一兵本色,在基地广大官兵中享有崇高威信。张志伟同志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工作 43 年,经历了长期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繁重发射试验任务的考验,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战略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以及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 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中队的优秀代表 2023/7/17 16:22:28 张志伟是天津市杨柳青人。1954 年11月出生,1970 年 12 月应征入伍,1973 年7月入党,1975 年 12 月提干。1986 年9 月至1988年7月,就读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尔后又相继受训于中共中央党校,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大学本科学历。基地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入伍后,被分配到发射一中队,在一中队工作生活成长14年。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班长、技师、分队长、副中队长,1980年 4 月任中队长,1982 年 7 月任正营职中队长。1984 年8月离开一中队后,任团副参谋长,1985 年任团参谋长。1989 年1月调基地司令部作战试验处任副处长,1990 年10 月任处长。1994年12月任发测站站长,1998 年 6 月任基地副参谋长,2000 年10月任基地参谋长,2002 年 7 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5 年10 月任基地副司令员。2013 年 2 月退休。 我一直在基地工作,在艰苦地区长达40 余年,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我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航天发射工作,参与和组织指挥XX种型号XXX次大型发射试验任务,为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为发射场的规划与建设;为部队的教育训练、人才培养、作风纪律建设;为试验装备、技术勤务保障条件建设;为基地的综合试验能力的提升和部队的全面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此,受到上级多方面奖励。先后荣获国家航天基金奖和航天基金奖重大贡献奖,“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荣立三等功2 次,嘉奖多次。在任基层和部队主官期间,所在单位多次立功受奖,出现一批英模群体和先进个人。 回顾 40 多年的军旅生涯,回首自己的成长进步,我要感谢各级党组织和首长们以及院校的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关怀和培养,感谢
张志伟发射将军2023-07-20 05:43:25
*发射一中队二分队长基地办公室主任方振海(团级) 方振海:吉林省东丰县人,生于1938年11月26日,1959年8入伍在西安炮兵技术院火箭发动机系学习,64年10月分配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机关; 1965年3月调到一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历任技师分队长,地面设备营营长,发射团付参谋长,25基地办公室主任等职。1985年8月转业于郑州 。从事火箭发射工作主要体会:火箭发射是航天系统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遵循周恩来总理倡导指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精神。多年来发射一中队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一丝不苟的从事发射任务,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荣立集体战功。 火箭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如核辐射高毒性燃料以及各种故障可能爆炸等。所以整个发射场区和航区监控测量设施都部署在高寒缺氧荒无人迹的区域,生活艰苦。因而锻炼了从事此事业的人们能吃苦敢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平时提高技术强健身体准备再战。这就是发射战士的生活。 火箭发射系统是一项大工程,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大而复杂的事业。从事此事业的人必须紧密团结协作有大团队精神。不能有私心杂念要精益求精的工作。多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我国的火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我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 2017年5月1日 2023/7/17 20:38:23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仪表技师三分队长,曾任发射一中队付中队长 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指挥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嘉敏,参加过DF—2A,DF-3号中程导弹,DF—5号洲际导弹发射任务。(1965年入伍—1989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李嘉敏---196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即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1968年调入第五试验部发射团一中队,历任箭上仪表技师,地下控制室操纵员,控制专业分队长,副中队长,机关参谋。先后参加了DF—2A,DF-3首发,DF-3全程,DF-3两弹结合,DF-3首发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首次DF—5号高弹道地下井20余次发射试验。应邀多次参加二炮发射团发射任务,为其技术把关。70年代初到西安炮兵技术学院,为二炮发射团讲授DF—3号火箭发射试验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并将DF—3号首次到定型发射故障汇编赠送二炮。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参加地下井电缆摆杆研制,获基地科研成果奖一项。 1979年元月调入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即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历任电子线路教员,教研室主任,试验指挥系副主任。完成试验指挥专业的组建,完成所值电压表的研制,获学院科研成果一项。 1978年元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聘为副教授,并被评为优秀教员。 1989年转业到营口市对外经贸局,2000年退休。现定居大连市。在25年的军旅生涯中,难忘那基地15年。与战友们从大漠戈壁转战到黄土高原,从地面转入地下井,从常规运载火箭到两弹冷式发射成功完成多次发射任务,并于战友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离开基地多年,难忘发射阵地那日日夜夜,难忘那些事,难忘那战友情。 航天战士李嘉敏 2016年12月 2023/7/17 20:43:49
*袁智贤同志1965入伍历任一中队分队长、中队长、发射站长组织指挥多次发射任务。是一位优秀的中队干部为我国航天作出大的贡献。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技师三分队长发射一中队第八任队长---袁智贤站长 (1965年3月—1989年11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袁智贤队长在发射一中队创新发展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个优秀的中队干部。袁智贤,男,陕西耀县(现铜川市耀州区)人,1943年10月24日生,高中文化。1964年12月28日应征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经新兵连短训后下到发射团发射一中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68年6月18日从甘肃酒泉转战山西岢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之后留在了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五训练基地,历任班长,控制分队技师、副分队长、分队长,发射中队副中队长、中队长,发射营副营长、营长,发射站副站长,发射勤务站站长等职务。1966年3月入党,1968年2月提干,多次受奖,三次荣立三等功。1988年军队第二次授衔时被授予上校军衔。1989年11月转业到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工作,2004年退休。服役期间,参加了近30次导弹试验发射任务:1965~1966年,参加了DF-2号、DF-2号甲中程火箭的测试发射任务及定型试验任务;1966~1968年参加了DF-3号中程导弹的多次高弹道飞行试验,1968年至1971年参加了DF-3号多次全程飞行试验任务。1976~1979年,参加了DF-5号洲际导弹的井下贮存试验、井下系留点火试验、井下高弹道导弹和低弹道的飞行试验;1988年9月7日,参加了我国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任务,担任测试发射领导小组副组长一职;部分参加了巨浪-1(CSS-N-3)潜射弹道导弹的陆筒弹射、陆台飞行试验, 这是中国第一种试用固体燃料的中程潜地导弹;二炮来基地打靶时,参加了DF-2号、DF-3号、的炮训试验……25年里,在操作手、技师,分队、中队、营、站领导的岗位上均较好的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忆往昔岁月,25年弹指一挥间,绿色的军营、整齐的队列、潇洒的军姿、嘹亮的军歌……仿佛都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忘不了发射一中队曾是毛选学习标兵单位,1979年5月更是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式的中队”荣誉称号;忘不了眼看着一枚枚导弹伴随着轰响拔地而起直飞靶场时的情景;忘不了艰苦岁月里凝结下的情深义厚的战友情……25年的军旅生涯,是自己人生中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永远难忘一入伍就碰到了好领导,来到了好连队,分到了好专业。感谢组织上多次送我到教导队、航天一院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感谢老领导的关怀和培养,感谢战友间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在这里,也祝愿各位老领导健康长寿,祝愿各位老战友幸福安康。 航天战士 袁智贤 2017年2月16日
*高来发同志 1968 年入伍,历任导弹控制系统操纵员、技师,一中队指导员,发射营教导员,通信总站政委,1989 年转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他从 1971 年到 1979 年担任一中队正、副指导员,是在中队领导岗位上任职最长领导之一,在任职期间,1978 年一中队被国防科工委评委学 习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1979 年一中队被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荣誉称号。他有丰富的连队管理工作经验,既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同时又耐心 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情带兵,使连队风清气正,官兵关系融洽,士气高昂,各项任务完成出色。他把一中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带到地方, 在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管理干部,享受全额退休金。他是一中队转业到地方干部战士的代表。 高来发 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1949 年12月 28 日。 1968 年 3 月应征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十训练试验基地 一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1968 年 6 月 18 日发射一中队转战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 25 基地1969 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发射一中队担任 过班长、技师、正副指导员。发射团发射营教导员;七号设备营教导员;基地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 基地通讯总站政治处主任、政委;1988 年 10 月授予上校军衔,1989 年10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在部队 22 年期间:参加执行过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及东风三号两弹结合冷试 发射任务。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井下系流点火两次高弹道飞行试验任务,同时还协助二炮完成了多次东风三号和东风五号发射任务。在任务中先 后担任导弹控制系统弹上操作手和控制系统综合台操纵员,圆满完成了两次DF-3 两弹结合冷试综合台操作任务。担任中队和营领导后和其他领导 一起组织指挥部队多次圆满完成了不同型号导弹发射任务。1978 年4 月,高来发代表一中队出席了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的学雷锋学硬骨头六 连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作为先进基层连队代表坐在主席台并向大会汇报了连队开展两学情况。在这次会议上一中队被评为全国防科工委系统学雷 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会上颁发了锦旗奖品,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王震和罗瑞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高来发本人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 子,是毛泽东思想的忠诚战士,先进共产党员---是一个优秀的中队干部。连续三年被评五好战士,立 3 等功 1 次,多次受奖。1989 年 10 转业 ,安排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任办公室主任;后调任社科院服务局副局长,2002年调马列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2004 年调社科院 离退休干部局任局长,2013 年退休。2023/7/17 16:30:45
王天林18939257821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控制操纵员发射一中队 第五任指导员发射营第一任教导员 我国首次发射火箭参加者,火箭发射第三个按“点火”按钮的人王天林,代表20基地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1959年入伍—1984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王天林:1942年7月7日生,河南周口市人。1959年从周口市第一中学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18日发射一中队转战到25训练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本人中专学历,曾历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技师(操纵员:按火箭点火按钮的人),发射一中队付指导员,发射一中队指导员,发射营教导员,发射团政治处付主任,发射团技术股股长 发射团付参谋长,测试站副站长等职。 1962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队党支部书记,营党委书记,团党委委员,部党委委员,国防科委党委委员。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25基地的发射团,测试站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25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任务。 在1960年—1978年8月期间其中在发射阵地亲自参加发射苏制P--2导弹,国产东风一号,国产东风2号,国产东风3号,国产东风5号洲际导弹,巨浪-1,巨浪-2,及井下东风5号系留点火发射试验。 在1978年8月至1984年4月期间任测试站副站长担任技术阵地总指挥,成功地指挥测试了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巨浪一号,巨浪2号测试工作,并带领遥测室参加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的洲际导弹及卫星试验。为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在国防科工委工作25年中,除执行任务外,还搞导弹控制系统代用器材一套,在北京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年,带操作人员到科研单位学习3次,亲自编写测试发射程序,协着二炮多次执行任务,参加全国全军科技大会展览,参加国防科委先进单位学代会,曾先后荣立二等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特别是1969年4月—5月1日我代表20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 航天战士王天林 2016年12月20日
作品1: 路是人走出来的,而每个人一生要走什么样的路是不同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路上不停的行走,时间和路 就是人生的轨迹!2023-10-14 08:20:25 PK v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作品5:
作品6:。
作品7:
作品8:
作品9:
作品10::人生之路10:
母亲回忆我的母亲1234562024-04-01 10:01:54
我的母亲——胡玉兰2024-04-01 10:05:09
2024-04-01 11:12:04
明天是清明节! 母亲已去世3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念母亲!母亲是1994年4月5日去世的!享年85岁! 2024-04-03 09:35:04
2024-04-03 09:36:07
2024-04-03 10:43:44
2024-04-04 01:59:41
母亲——胡玉兰生于1901年农历正月13日 ———— 于1994年 4月5日去世!享年85岁今天母亲离开我们30周年————每年清明节就是母亲的纪念日———— 我们怀念母亲! 。。。 2024-04-04 02:57:32
母亲———— 胡玉兰生于河南省周口市丁子街她的父亲胡禹恩和母亲生下三个女儿————母亲排行老二———— 听我母亲说:姥爷和姥姥去世很早2024-04-04 03:19:21
由于姥爷姥姥去世早————就有她大姑抚养———— 当母亲到了17岁————有她大姑作主将我的母亲嫁给我的父亲————王书森:2024-04-04 03:44:03
我的爷爷叫王文范————他开办私书学堂————是一位教学生的先生————爷爷和奶奶奶生下两个孩子 大伯王书堂————我的父亲书森————可见爷爷奶奶希望他们的孩子多读书成为有用之才———— 发扬教育事业! 2024-04-04 04:23:20
父亲和母亲结婚是,1927年! 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民不聊生民!2024-04-08 07:55:49
1928年x月x日大姐出生起名叫 ———嶺2024-04-08 08:14:51
大姐————王秀英————1928年生于2016年x月x日去世享年88岁 2024-04-08 08:35:29
2024-04-08 08:36:31
2024-04-08 10:35:30
大姐生于 1928年3月16日2024-04-09 08:06:58
父亲:在黑暗的旧中国!由于生活所拍————得了伤寒疾病 ————病死于1948年享年41岁!2024-04-09 08:17:40
2024-04-09 08:18:40
父母生下六个子女:大姐王秀英,二姐王秀兰、大哥王广林`二哥小铁,我排老三叫王天林、 还有最后小弟叫小根大名王成林.2024-04-09 08:31:45
其中二哥小铁8岁去世, 小弟王成林1954年去世得了脑膜炎2024-04-09 08:39:41
最后剩下大姐,二姐,大哥, 和我四人2024-04-09 08:43:48
在我的记忆中5岁那年父亲在院子里嗮暖我坐在他旁边不久他生病了! 几个月后父亲卧床不起————家里实在困难!父亲于1948年5月去世。为了给父亲买个棺材———— 我哥哥16岁我6岁穿着白孝走街串户给父亲寻钱买了一副棺材————才把父亲下葬————墓地在周口茅牙! 2024-04-15 10:49:21
2024-04-16 01:40:53
---------------------------------
作品1: 路是人走出来的,而每个人一生要走什么样的路是不同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路上不停的行走,时间和路 就是人生的轨迹!2023-10-14 08:20:25 PK v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作品5:
作品6:。
作品7:
作品8:
作品9:
作品10::人生之路10:
母亲回忆我的母亲1234562024-04-01 10:01:54
我的母亲——胡玉兰2024-04-01 10:05:09
2024-04-01 11:12:04
明天是清明节! 母亲已去世3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念母亲!母亲是1994年4月5日去世的!享年85岁! 2024-04-03 09:35:04
2024-04-03 09:36:07
2024-04-03 10:43:44
2024-04-04 01:59:41
母亲——胡玉兰生于1901年农历正月13日 ———— 于1994年 4月5日去世!享年85岁今天母亲离开我们30周年————每年清明节就是母亲的纪念日———— 我们怀念母亲! 。。。 2024-04-04 02:57:32
母亲———— 胡玉兰生于河南省周口市丁子街她的父亲胡禹恩和母亲生下三个女儿————母亲排行老二———— 听我母亲说:姥爷和姥姥去世很早2024-04-04 03:19:21
由于姥爷姥姥去世早————就有她大姑抚养———— 当母亲到了17岁————有她大姑作主将我的母亲嫁给我的父亲————王书森:2024-04-04 03:44:03
我的爷爷叫王文范————他开办私书学堂————是一位教学生的先生————爷爷和奶奶奶生下两个孩子 大伯王书堂————我的父亲书森————可见爷爷奶奶希望他们的孩子多读书成为有用之才———— 发扬教育事业! 2024-04-04 04:23:20
父亲和母亲结婚是,1927年! 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民不聊生民!2024-04-08 07:55:49
1928年x月x日大姐出生起名叫 ———嶺2024-04-08 08:14:51
大姐————王秀英————1928年生于2016年x月x日去世享年88岁 2024-04-08 08:35:29
2024-04-08 08:36:31
2024-04-08 10:35:30
大姐生于 1928年3月16日2024-04-09 08:06:58
父亲:在黑暗的旧中国!由于生活所拍————得了伤寒疾病 ————病死于1948年享年41岁!2024-04-09 08:17:40
2024-04-09 08:18:40
父母生下六个子女:大姐王秀英,二姐王秀兰、大哥王广林`二哥小铁,我排老三叫王天林、 还有最后小弟叫小根大名王成林.2024-04-09 08:31:45
其中二哥小铁8岁去世, 小弟王成林1954年去世得了脑膜炎2024-04-09 08:39:41
最后剩下大姐,二姐,大哥, 和我四人2024-04-09 08:43:48
在我的记忆中5岁那年父亲在院子里嗮暖我坐在他旁边不久他生病了! 几个月后父亲卧床不起————家里实在困难!父亲于1948年5月去世。为了给父亲买个棺材———— 我哥哥16岁我6岁穿着白孝走街串户给父亲寻钱买了一副棺材————才把父亲下葬————墓地在周口茅牙! 2024-04-15 10:49:21
2024-04-16 01: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