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轨迹-航天发射起航的地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在这里开始了航天发射的第一步,开创中国航天发射运载火箭新纪元! 1960年开始测试发射DF-1号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发射创建者-1
10
HL-HTFS-A
HL-HTZS
华林记录
2025-06-01 09:37:34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
基地创始人李福泽
基地创始人栗在山
大队创始人施存璧
中队创始人忠勇
中队创始人马让
中队开拓者姜学福
中队开拓者冯正华
新兵教育者王明顺
东风基地创始人-李福泽 (1914年1月-1996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山东省昌邑市人 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李福泽,山东潍坊人,开国少将。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是“会打仗的文化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基地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推进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投笔从戎回乡抗日 李福泽大学即将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满怀爱国激情的他投笔从戎,奔赴延安。1937年10月,组织派李福泽回家乡山东发展革命武装。李福泽以出国留学需要经费的名义从父亲那里拿到一大笔钱,组建起“山东八路军七支队”,从此踏上抗日道路。在鲁中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中,李福泽智勇双全、指挥有方,是“会打仗的文化人”。1939年,李福泽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第1团团长。9月,他率部参加淄河反顽作战,一口气攻占18处高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0月,李福泽带领第一支队开进临朐县,在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民主政权。当时驻临朐的日军有100多人。10月24日深夜,日军纠集伪军近300人,偷袭第一支队驻守的五井村,企图消灭李福泽部。形势万分危急,李福泽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在密集的枪声中,他细心地听出:东面的枪声清脆尖厉,北面的枪声有些“闷钝”。由此判断出:进攻东面的是日军,进攻北面的是伪军。因为经过多次交手,李福泽总结出伪军作战从来都是消极怠战,并不真心卖命,所用的武器也是老枪、破枪多,因此枪声是“闷钝”的,毫无攻击性。要灭其根本,必先剪其羽翼。李福泽决定以少量兵力牵制日军,集中大部兵力先打掉伪军,继而再打日军。第一支队在及时赶来增援的临朐县八路军独立营配合下,经过激战,击毙伪军大队长,使伪军缴械投降。随后,李福泽立即带兵转攻日军。日军溃败,退至莲花山北麓一带。李福泽率部乘胜追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在经历17个小时的拼杀后,战斗结束。此役共毙伤俘日伪军近300人,击毙日军中队长木莫、小队长岩井和石日,缴获重机枪、轻机枪、迫击炮等一大批武器装备。五井战斗受到八路军总部表扬。《大众日报》在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中盛赞这次战斗是“山东抗日两年来的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抗战后期,在鲁中军区发起的蒙阴战役中,李福泽派人化装入城,用炸药炸开城门。随后我军发动强攻,消灭日伪军1300多人,解放了蒙阴城,使沂蒙区和泰南区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8月,李福泽率部参加了山东军区的最后反攻,相继解放博山、淄川、周村等城镇。 白山黑水铸就忠诚 1946年2月,李福泽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1旅旅长,参加了保卫本溪、鞍山和辽阳的战斗。5月,他调任4纵参谋长。11月,4纵发起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第25师共8000余人,俘虏师长李正谊,首创东北民主联军一次作战全歼敌人一个整师的辉煌战例。 1948年10月,李福泽参加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战前,李福泽和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到塔山实地勘察后发现:“塔山”根本无险可守!虽然名字叫“塔山”,其实既没有“塔”,也没有“山”,所谓的“塔山”,不过是个海拔仅59米的小山包,旁边有个200多户的小村子,南面有条饮马河,将敌我分开。敌我高度差仅有20多米。不仅如此,我军构筑的塔山防线,东起渤海,西至虹螺岘山,长达30公里,如此长的防线怎么守?第二天,胡奇才和李福泽又来到塔山阵地。他们发现在塔山这扇决不能开启的门上,锦榆公路上的塔山村就是门栓,虽然无险可守,但却是重中之重。既然无险可守,就必须人为地制造“地利”,必须利用临时的野战工事以及村中房屋,筑牢防御体系,顶住进攻、插紧门栓。 为了检验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胡奇才甚至命令炮兵往刚修好的工事上开炮。如果自己的炮弹都顶不住,更别说国民党陆军的榴弹炮和海面上“重庆号”的152毫米舰炮。在胡奇才和李福泽的督促下,塔山、白台山的工事终于修好。作为4纵的参谋长,李福泽负责阻击战中的作战方案命令和兵力部署调配。当时很多官兵都说,李参谋长雷厉风行,严格治军,对违反命令者毫不留情,堪称“铁面参谋长”。 经过6天6夜血战,4纵以伤亡3000多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用生命和信仰铸就真正的“塔山”。在塔山阻击战中,4纵广大指战员英勇无畏,共产党员带头杀敌,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团队,“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守备英雄团”等都因在塔山阻击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赢得殊荣。塔山阻击战的胜利盘活了辽沈战役全局,随着锦州的攻克,东北野战军围歼国民党军的“大棋”已成定局。 组建基地献身国防 1958年10月,经国防部批准,将地处西北戈壁额济纳旗青山头地区的导弹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训练基地。 李福泽由广州军区调任基地副 司令员,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训练基地司令员,是基地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 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指挥发射了新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程导弹、第一枚核导弹、第一枚远程导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基地初创时期,李福泽领导了基地的全面建设。1960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和基地党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官兵 ,自力更生,开荒种田,为部队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一系列基地的组建和场区建设。 面对我国导弹、卫星试验的崭新事业, 他十分重视、关心和爱护科技干部,狠抓部队技术训练。在祖国西北、戈壁大漠艰苦奋斗的16个春秋, 李福泽先后直接参与组织领导了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导弹,导弹核武器以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 发射等重大试验任务。为了有效开展工作,李福泽不以领导自居,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导弹技术。当时规定: 苏联专家授课,学员的笔记本课后上交保密室保管。为此,李福泽从早到晚探索记忆诀窍,终于练出一套记忆绝活, 基本做到苏联专家教授的内容过耳不忘、过目不忘。 1996年,李福泽因病去世。其遗骨分为两处安葬,一处是在他曾经战斗过的东北塔山,另一处是他长期工作过的酒泉。从一代名将到“两弹”司令,李福泽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栗在山(1916年-2006年12月30日),河南省方城县人。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 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广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仿制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 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大队创始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创者,第一代航天战士杰出的指挥员,第一代航天战士的领路人----施存璧将军 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大队长,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任基地副司令员:施存璧发射大队长(第一任大队长)是中国火箭首次发射大队领导者,大队发射指挥的第一人,是中国火箭发射大队创始人之一,发射一中队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组建,试验发射导弹。在创建大队初期他带领航天战士们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DF—1号火箭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从零到有的宊破使航天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又进行第二次艰苦创业,并带领基地 航天战士完成了DF—3号中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DF—5号洲际导弹及卫星发射任务。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航天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留在了大漠戈壁和晋西北黄土高原,那里有他的汗水和心血。在发射团,测试站执行火箭卫星任务中他亲临发射阵地和技术阵地指挥作战。 他关心部队建设,在发射一中队成长过程中给予亲切关怀和爱护。他爱护航天战士,关心航天战士的成长,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战士。在他的领导下,使航天事业 从一个高峰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平生经历事迹 施存璧将军是个老革命,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抗美援朝,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施存璧1922年9月22日出生 , 山西省山阴县人。 1938年 6月参加八路军。 1938年6月,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一营二连通讯员。抗日战争时期,在晋中、晋察冀边区和晋西北,先后参加过五台县高洪口战斗、滑石片战斗、齐会战斗、阜平县陈庄战斗、北曹庄战斗以及歼灭日本阿布中将的黄土岭战斗。在临县、兴县等地参加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至1943年在120师教导团测绘队学习。1943年至1945年 在延安联防司令部,先后任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警卫员。 1945年在抗大七分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路军东干团团参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处教育科参谋、晋察热辽军区作战科参谋、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部作战参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野战军军部作战参谋。参加了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等、平津战役--天津攻坚战等战斗。 1949年至1951年,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炮兵团作战股股长、师部军务科科长。参加抗美援朝。 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炮校校务部军务科长。1953年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学习。1954年至1958年,历任第四炮校学员营营长、炮校军务科长。 1958年参加北京长辛店炮兵导弹教导大队干部集训班,在导弹基础知识与导弹发射指挥专业学习。 1959年任第二十基地(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试验部地地导弹试验大队首任大队长。 1960年9月10号,作为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指挥部发射阵地副主任,参与组织了中国首发地地导弹的发射任务(苏制P2),并作为试验大队大队长,亲自指挥并圆满完成了这次首发任务,实现了中国地地导弹发射零的突破。后续又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仿制的第一发地地导弹“东风一号”的发射,为后续地地导弹的研制发射奠定了基础。之后又带领试验大队完成“东风二号"、“东风三号”导弹的各次发射任务。 1964年任第二十基地第一试验部副部长。 1966年至1975年,历任第二十基地一工区副主任、第五试验部副部长。是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人之一。 1975年任第二十五基地副司令员。 1983年底离职休养。 在1966年---1983年期间,主管试验发射任务的他带领航天战士完成了DF—3号中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DF—5号洲际导弹及卫固体导弹发射试验任务。使我国的 火箭导弹实现了从中程到远程的跨越,实现了从液体导弹到固体导弹的跨越,实现了从地面发射到地下发射的跨越。 主要荣誉 1955年至1965年开国授衔期间,至上校军衔。 1956年3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独立自由奖章”。 1957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三级解放勋章”。 1988年10月 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2006年 荣获“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及抗日战场胜利60周年奖章”。 2016年 荣获“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及抗日战场胜利70周年奖章”。当我们写发射一中队近30的历史时我们不会忘这位为 共和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老英雄,我们不会忘记发射大队的创始人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开创者,和航天战士们共同战 斗在发射阵地和技术阵地的这位老领导老首长,他是第一代航天战士杰出的指挥员,是第一代航天战士的领路人。 发射团,测试站,发射一中队永远铭记我们的发射部队创始人----施存璧将军。2017年7月15日
发射一中队创始人中国火箭首次发射中队指挥第一人-------忠勇中队长简介(发射一中队第一任中队长)是中国火箭发射中队创始人之一,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44年入伍—1984年离休历时41年)(师级) 忠勇队长:河北唐山乐亭县人1928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于1984年离休:在石家庄干休所。 1944年参加革命后参加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校任营长1958年调入国防科工委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是发射一中队第一任中队长,是发射一中队的创始人之一,在我们的记忆中他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很有精神,充满着活力,在中队开创初期1959年10月1日从北京他首批带领十余名中队人员来到茫茫戈壁,和战友们同甘共苦,吃住都在一起,为中队后续人员进入茫茫戈壁作开路先锋。 从1959年3月—1963年8月4年时间,我们发射一中队经历了一段最艰难的阶段,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他带领航天战士渡过难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使发射一中队在茫茫戈壁扎下了根,按下了家。 为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DF-1号导弹火箭发射任务,他以顽强的忘我的拼搏精神组织中队导弹模拟综合,战严寒,炎热,气候,克服合练中的困难,发扬军事民主,特别是在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他号召中队全体航天战士 以奋发图强的精神,为祖国争光,打出首发争气弹。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发射一中队圆满的完成了DF—1号三发首次 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导弹火箭从零到有的宊破,迈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步。 忠勇队长是中国导弹发射第一个中队指挥员,是发射 一中队的创始人,为祖国争了光,打出了首发争气弹。 为此他代表中队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这段历程铭刻在中国航天的记忆中!铭刻在发射一中队的历程中! 62年8月他到大队任副大队长,之后又到部里任副参谋长,1968年6月18日带领发射一中队,加注中队,技术中队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DF—3号全程飞行试验任务,他是临时发射团团长,亲自指挥了DF—3号全程飞行试验任务,他在地下控制室下达“点火口令”,声音宏亮有力! 忠勇队长:身体并不太好,他是老关节炎有时疼的睡不好觉,但他在28基地任副司期间,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带来的的痛苦亲自组织指挥执行DF—4号任务,在他的指挥下发射了DF—4号10发中远程火箭。使我国航天事业又迈出新的一步 他在在每次发射任务中表现出他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是第一代火箭指挥精英 忠勇和马让这两名字连在一起在火箭发射部队是很响亮的,实际上也是这样在发射一中队创建初期,两位领导并肩战斗创建了发射一中队,后来两位领导又创建了28新基地,在马让回忆忠勇这位老战友时他深情的说“忠勇的事迹很生动”我们一起在火箭部队并肩战斗几十年忠勇队长为火箭航天事业的发展献出了一生,他从28基地退休后到石家庄干修所,不久他已经去世了!”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战斗在发射场的老领导,他的一生为我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发射一中队的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是他开创了发射一中队!
发射一中创始人新基地的开创者---马让指导员简介(发射一中队第一任指导员)(师级) (1945年入伍---1985年离休历时41年) 马让指导员是中国火箭首次发射中队领导者,是中国火箭发射一中队创始人之一,在创建中队初期他带领航天战士们度过了中队最艰难的阶段,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DF—1号火箭发射任务,是发射一中队创建初期的领路人!(1945年参加革命—离休) 平生经历事迹 马让,河南巩义市人,生于1929年10月,1945年7月参加革命。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至1950年:巩县独立团,中原军区一纵队,鄂予陕军区第四军分区,二野12纵队等当战士,江汉军区独立旅任排长,湖北军区独立师任副指导员,东北军区炮兵团204团任干事,指导员。 1952年7月至1958年8月在政干文化学校,,导弹训练大队等单位任学员和指导员。 1959年6月调到国防科委第20基地第一试验部一大队发射一中队:曾历任政治指导员,1963年晋升为少校军衔。部机关协理员、技术处指导员,二工区政委、,二机部211厂一分厂政委,28基地政委等职。 马让同志是个老革命,他参加过,解放战争 参加过大小战斗 ,战绩数10次,主要是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开辟江汉地区,进军大西南,打通徐全,忠祥,应城,荆门,宋河,等战斗,在10次战斗中,和敌人拼刺刀,白刃格斗,在中原突围中面对敌人重重包围,我们于敌人迂回穿梭,打出一条通道,从中原突围出来,千里步行大别山。在进军大西南的战斗中,我所在的部队和敌人浴血奋战打通了数个城市,为大部队通往大西南进军打开了通道! 马让同志在每次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颁发解放战争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荣誉章! 马让同志是中国最早地地导弹发射一中队中队创始人,1959年11月中旬他带领发射中队航天战士进入茫茫大漠戈壁,条件十分艰难从1959年3月—1963年8月4年时间,我们发射一中队经历了一段最艰难的阶段,在创建初期,指导员马让等领导带领中队全体航天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使发射一中队在茫茫戈壁扎下了根,按下了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DF-1号导弹火箭发射任务3发,实现了我国导弹火箭从零到有的宊破,迈出了航天事业的第一步,这段历程铭刻在中国航天的记忆中!铭刻在发射一中队的历程中! 马让同志在过二级部211厂,这个厂是搞原子弹制造的,在厂期间他和研究人员工人师傅奋战在一起,深入研究室,车间,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家知道原子弹是有放射性的,但马让同志带领研制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我国㧡武器的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让同志是新基地开创者,在28基地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完成靶场建设任务,基地所在地方天气寒冷,物资缺乏,生活困难,在这种条件新建一个导弹发射基地何等容易,但在他的带领下与山琢道,遇水建桥,把路修通,架设高压电线,解决靶场用电,靶场新增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还要解决移民,人员住的吃的等问题,工程十分繁忙,他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但不论多艰巨多困难,只要是党交给的任务他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靶场按时投入使用,他和忠勇副司令员一起组织指挥执行了10发DF—4号中远程导弹发射任务,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又作出新的贡献! 马让同志是中国最早地地导弹发射中队创始人,又是28基地的开创者,他把自己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献给了他所在的火箭发射部队!
* 姜学福--发射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1948年11月在山东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58年8月调到国防部航天五院1959年3月调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调到25基地发射团,历任:分队长 中队长团长基地副参谋长,司令员等职,中共党员,少将。在酒泉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期间参加组织指挥了东风一号--东风五号运 载火箭及卫星发射,为我国国防尖端武器定型及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姜学福同志是第一位从一中队走出的发射将军,担任过一中队控制分队长、发射中队长、发射团长、基地司令员,他参与了一中队 的组建,他和一中队的先辈们把我军在战争年代形成敢打必胜的优良作风与发射阵地实际相结合,把一中队打造为政治坚定, 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能承担重要试验任务的先进连队,圆满完成多种型号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任务。他带领中队从酒泉发射中心转 战太原发射中心。在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发射基地进行了多种型号战略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工作,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他长期在发射阵地工作并担任阵地指挥员,沉着镇定,指挥果断,参加组织指挥几十次发射试验任务都取得了成功,是一位优秀发 射试验基地指挥员。他身居要职,经常深入一中队进行传帮带,使发射阵地光荣传统和作风得到发扬光大。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 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姜学福将军2022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91岁 ! (原发射一中队第三任中队长)(1948 年入伍---1993 年离休历时46年)(军级) 姜学福,男,汉族,1932 年3 月出生于荣成市马道镇东庙院村,少将军衔,曾任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 1948 年 11 月,在那个火热的斗争年月,怀着对敌人的恨和对家乡的爱,姜学福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战斗的需要, 在胶东集训团经过两个月新兵训****平生经历 战争是残酷的,但对于一个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勇士来说,总留有这样或那样的美好记忆。至今,想起第一次立功,姜学福仍激动不 已。渡江战役发起后,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最后大规模的较 量,在战斗中,他的右肩膀不幸被炮弹片击中,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忍着疼痛继续战斗。在随团主力追歼逃敌时,他同其他 十几名同志一起最先到达指定位置,抢占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了简易狙击阵地,等待团主力的到达。只一小时,就把沿宣 城、广德公路撤退敌人全部围歼。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使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荣立战功。 作为一名军人,战斗伴他成长。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他担任连队通信员,冒着枪林弹雨,他迅速准确地传达命令、传递消息。 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时刻,眼看着爆破班已有3 名同志倒在敌人的碉堡前,久攻不下,情急之中,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 在轻机枪的掩护下*****,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在轻机枪的掩护下,用力插进敌碉堡(所谓的爆破筒就是一根竹竿三颗手 榴弹),为攻进上海吴淞口迈出第一步,火线上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了战功。从战争走向和平,作为建设者面临的是更 加艰难的跋涉。为了适应现代国防的需要, 姜学福先后*****三次进军校学习,前两次在五十年代,后一次在八十年代,均以优异成绩毕业。1983 年在全军最高学府国防大 学学习时因成绩优异而提前晋升职务。 1958 年 8 月是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姜学福从坦克学校被选调到航天部五院,学习地对地导弹技术。导弹,对一个刚刚从战火 中走来的士兵来说,充满了新奇和陌生。象面对强敌一样,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向陌生知识领域探索,终于使他成为技术 多面手。结业后,姜学福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开始了新的事业征程。从此,他就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在酒泉,姜学福历任地对地导弹试验发射中队分队长、中队长。这个中队下属七个专业分队,共 130 多名干部,10 多名战士。 创业初期的艰苦是每个创业者永远铭记的。他们把教练弹当成实弹,本着严字当头、细字把关、一丝不苟的精神,一遍又一遍, 直到练精练熟,练就成一支既能在白天操作发射,又能在夜间试验发射的硬骨头发射中队。 1960 年 9 月 10 日,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来到了。他带领中队发射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颗地地中程导弹。而后他们又相继完成了 东风各型号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几十次。1966 年,国防科委党委授予这个中队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他个人荣立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 主要荣誉:他担任副大队长(副团职)期间,主动与政委、副政委配合,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们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从失*****////败中寻找教训,大胆提出对导弹的改进意见,受到科研单位的高度评价。 两弹结合试验(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是我国未进行过的危险性较大的试验。试验前,没有人敢肯定会有什么结果,也没有人 知道参加试验的人会不会活着。姜学福作为主要参试人做了最坏的打算,把生死置之度外,并带头提前交纳了党费。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心血和汗水终于使他们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此次试验成功为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做出了显著成绩, 他又一次荣立三等功。1966 年 3 月,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批准,开始建设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经过严格政审的人涌向山西。1968 年 6 月,他带领部队进住晋西北高原,开始了洲际导弹和气象卫星的发 射试验。在这块土地上,他一干就是26 年,从发射团长到基地司令员,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26 年间,姜学福以科学的 态度,进行严密的组织指挥和严格的科学技术训练,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地地导弹各型号试验。1978年底,他领导的团被国防科 委党委授予“航一师式”的党委,并在全委系统受到嘉奖。26 年间他和他的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七种精神:“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 业精神;着眼试验甘愿吃苦的献身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勤奋精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协 同精神;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这七种精神是基地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精神素描。 正是按着这七种精神,使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导弹卫星试验基地取得辉煌成就。 作为基地最高首长,他注重改进工作方法,讲究指挥艺术,团结“一班人”一道拼搏进取;作为一名老兵,他时刻牢记,工作中的每 一点进步,都是党领导和群众支持的结果,从不为自己争功诿过。他不仅关心导弹和卫星,他用同样的热情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生活 。干部的幼儿入托、子女上学及家属随军就业等同样是他工作的重点。每到春节,他都要替战士站一班岗,烧一班锅炉。他曾在零 下30 多度的除夕夜,与 3 名小点号的战士抬着电瓶、抱着电视机在山顶上收看春节晚会节目。他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基地团以上 干部到战士当中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起了共和国将军爱兵亲兵的高大形象。1993年3 月,年满 61 岁的他接到了离休命 令,离开了心爱的战斗岗位。他是发射一中队组建人之一,他为发射一中队27 年的建设和发展,沥尽心血,操心操劳,使发射 一中队成为一个坚强的,具有战斗力的火箭试验发射部队,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毛泽东思想,献身火箭事业 的单位。 我们一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我们许多连级,团级,师级干部都受过他的直接言传身带,他培养出许多忠于党,献身发 展导弹事业的航天战士,被官兵们称为我们的好领导。他在国防科工委几十年间,从发射 DF—1 号近程导弹到发射DF—5 号洲际导 弹,从发射东风型号液体导弹到发射巨浪型号固体导弹,从地面发射到地下发射,从发射阵地到到技术阵地,从发射武器到发射 卫星,从基层干部到共和国将军“他带领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 “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这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使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导弹卫星试验基地取得辉煌成就。他当了基地参谋 长,司令员后还和我们许多转业退伍的航天战士保持联系,他不但热情,在基地热情接待来访老同志,还主动想办法,通过各方联 系,帮助一些老同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我们航天战士忘不了在我们的老领导带领下眼看着一枚枚导弹伴随着轰响拔地而起直 飞靶场时的情景;忘不了艰苦岁月里凝结下的情深义厚的战友情……姜学福司令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壮丽航天事业,献给了祖 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献给了火箭部队。他的心血献给了航天战士们! 2016 年10 月1日
姜学福航天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2022年10月20日去世 享年91岁)
记录2023-07-20 09:33:40
回忆冯正华---冯正华同志简历 立功受奖情况 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嘉奖十余次;被评为先进工作 ( (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1月退职休养历时35年) 师级) 1949年11月----1951.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51.03—1953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通讯员,班长,营部文化教员。三连副政治指导员 1954.01----1960.06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81师543团----二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迫机炮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青年助 理员(期间于1958.02—1959.03在长沙第一政干校学习),团政治处组织股助理员 1960.07—1962.0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廿训练基地技校政治 部组织科助理员,技校政治部青年科助理员 1962.10—1965.04 第廿训练基地第一试验站一中队政治指 导员 1965.05 —1970.03第廿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政治部青年科 科长,发射试验大队副政治委员 1970.04—1971.10 第廿训练基地第四航测站政治处主任,第八航区测量站副政治委员 1971.11—1975.07第十四研究院〇三医院政工组负责人 1975.08—1979.03第廿训练基地第三测量站副政治委员 ,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79.04——1984.12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通信总站政治委员,党委书记,通信总站副师职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85.01—--------退职休养 冯正华指导员在发射一中队历史进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中队领路人,对发射一中队的成长起起到关键性作用1962.10—1965.04年期间冯正华同志是发射一中队第二任指导员,在中队期间他和姜学福队长一起用“毛泽东思想建设发射一中队”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射任务” 用“毛泽东思想培养教育航天战士”,在此期间中队出现了许多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人物,具有实干精神有理想的干部战士,作好事的人很多,执行任务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近200名同志立三等功,八名同志立2等功,1964年被基地授于“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称号,1966年1月出席了国防科委首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推选为出席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先进单位代表。使发射一中队成长起来! 在他任发射团任副政委期间,还指导着发射一中队的建设,找中队领 导谈心,了解中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他对于我本人的成长和许多 战友给予极大地关心和帮助!在我离开东风基地到太原基地时他还找 我最后一次谈话,。。。。。 冯正华政委是个好领导,在国防科工委20基地期间他把自 己的毕生精力用在发射,测量,通讯部队的建设上,用在导 弹火箭试验发射测量,通讯尖端科研事业上,特别是在发射 一中队期间他为发射一中队的建设和发展,沥尽心血,操心操劳, 使发射一中队成为一个坚强的,具有战斗力的火箭试验发射部队,成 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终于毛泽东思想,献身火箭事业的 单位。我们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许多连级,营级,团级,干 部都受过他的直接言传身带,他培养出许多忠于党,献身发展导弹事 业的航天战士,被官兵们称为我们的好领导。 他在发射一中队几年间和姜学福队长一起,带领中队全体指战员圆满的完成了DF—2号,DF—2A中程导弹试验发射任务 “他和姜学福队长带领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着眼试验甘愿吃苦的献身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勤奋精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协同精神;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这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激励着发射一中队的成长!我们航天战士忘不了在我们的老领导带领下发射一中队在那艰难而辉煌的岁月里凝结下的情深义厚的战友情……冯正华指导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壮丽航天事业,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献给了火箭部队。他的心血献给了航天战士们!他在发射一中队的记忆中留下光辉的一页。2017年4月20日
第一批航天发射兵新兵连指导员---DF—1号火箭测试发射见证者----王明顺(原技术中队第一任指导员)((师级) 1947年参加革命 个人简介 我叫王明顺,我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部队工作,第二个阶段在航天系统工作直到离休。 我1928年出生在河南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野战军三纵队七旅二十一团炮兵连任战士、班长、排长等。我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进军大西南中,参加了解放重庆、成都的战斗。1950年剿了一年的土匪。 1951年元旦后,我随部队从重庆出发直奔东北贯水,准备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当时不准带被子,每人只发了一块雨布,背一个星期的炒面就过江了。到朝鲜后,每天夜间行军,白天在山沟里隐蔽,不能生火做饭,不能报漏目标,朝鲜的1月还是冰天雪地,饿了就吃点凉水拌炒面,困了就在雪地上挖一个坑,铺上雨布就睡觉,这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在朝鲜参加过五次战役,其中上甘岭战役打的最惨烈,金城战役打了一年。我们挖坑道、盖防空洞,没有被子盖就用木炭取暖,到1953年就好了一些,我在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三团一连当指导员时,上级要求我们要改善连队伙食,战士能吃上两菜一汤了:早上有油条豆浆,下午高梁米饭、炒上一个黄豆、一个海藻、还有一个汤,我们总算熬过了最苦的阶段。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我于九月回国学习文化。 1958年7月,我从部队调到北京0029部队,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教导队学习1059,从此我走进经历中的第二阶段。 1959年3月成立一大队,下属四个中队,我是四中队副指导员,后因工作需要,8月份四中队解散,合并到其他三个中队中去。10月份我到河南接兵,我带领第一批火箭兵进大漠戈壁后,我们住在新西庙,我作为中国第一批火箭兵指导员对这批新兵在这里进行政治,军事训练。新兵连200人,其中王天林是新兵连的通信员,到1960年五一过后,第一批火箭兵分配到各单位,我任三中队指导员。当时房子没有盖好,全中队一百七十多人,光干部就有九十多人,我们就住在车库库房里,我们所处戈壁滩,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气候非常干燥,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寒风刺骨,风沙刮起来铺天盖地,一年四季吃不上青菜,后来我们自力更生想办法自己种地、种菜。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分专业学习,准备发射任务。当时苏联卡我们,不让我们发射,说我们的燃料不合格,后来苏联专家撤走,我们当时的工作是中国导弹发展的初始阶段,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1960年10月27日火车从北京把我们自己仿制的1059运往基地技术阵地,上级指示我们组成两个阵地,即发射阵地和技术阵地,这次发射由一中队担任,技术阵地就是我们三中队。28日启封,经过几天的测试11月3日下午测试完毕,当天晚上就转到发射阵地移交到一中队。5日早晨9点指挥员一声令下,导弹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所有参试人员齐声欢呼,我们成功啦!半小时后来电话说导弹命中目标,发射圆满成功。这次发射成功,为以后研制各种导弹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工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这是提高国防实力、扬国威、振军威的最有力的武器。能参加这项试验工作是我的幸运。 1964年3月我从0029部队调到四川泸州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这是固体发动机研究初始阶段,研究室刚成立,我去试制车间当指导员,我们采取边建设边试制的办法,开始试制65发动机,以后有试制300芯子,当时遇到的困难是没有龙门铇床,怎么办?大家想办法,用30车床夹起来,组织人工摇,就这样一刀一刀总算干出来了。1965年,随着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的成立,第四研究院也随之成立,国防部老五院干部战士集体转业,下半年四院从四川泸州搬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这里组建研究所、工厂等相关单位。刚来这里时条件很艰苦,在荒漠上建工厂谈何容易,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在全院职工的努力下,1.4米固体发动机试制出来,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以后又承担了“巨浪一号”国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任务,并参加1982年10月12日中国“巨浪一号“水下发射任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此期间我曾担任了四院359厂政治部主任、四院职工医院党委书记等职。 四院搬迁到陕西西安之后,内蒙留守的职工还有3000多人,加上家属、孩子有6000多人,因此把内蒙生产基地改作内蒙指挥部,在长达十八年的过程中,内蒙指挥部在夹缝中求生存,直到2001年,中国航天部改制,分设科技集团、科工集团,内蒙指挥部归置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收编后为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即国体动力研究院,从1965年起,我一直工作、生活在内蒙。 几十年来,无论工作怎么变化、地区怎么变化、职务怎么变化、生活怎么变化,都没有影响我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现在离休了,但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力争做一个好党员、好公民。 2017年5月
中国航天 聚集高科技 代代精英默默砥砺前行 做天地海大系统工程 工程始端:航天发射场
2025年6月1日信息发布
航天发射创建者--是中国航天测试发射创始人代表
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组建,试验发射导弹。在创建基地,大队,中队初期他们带领航天战士们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DF—1号火箭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从零到有的宊破使航天事业迈出了第一步!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征程!
2025年6月1日发布
严肃认真 周到细致 稳妥可靠 万无一失
2025年6月1日制作完成
制作者: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