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航天发射一中队第一批航天战士-3
12
HL-HTZSB
HL-HTZS
2025-06-01 04:25:29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航天战士张树奎
航天战士王天林
航天战士胥永书
航天战士祁国良
航天战士杜兴云
航天战士杨德普
航天战士 于全兴
航天战士刘守德
航天战士马三义
英雄战士王来
*发射一中队三分队战士我国首次发射火箭参加者张树奎
政治师----(1959年入伍—1984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张树奎河南周口市商水县人1942 年11生。1959年商水县中学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中共党员,1984年4月转业。 先后在第二十训练基地发射团发射一中队,发射二中队,发射三中队及遥测四中队,一部技术二处,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等单位工作。
曾担任火箭控制系统,遥测系统操作手,火箭发射阵地测试,燃料加注,火箭发射全系统记录员工作,直接参与了原苏联火箭代号为1059及东风一号,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第一次导弹㧡武器{两弹结合}发射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多种奖励多次。
在发射一中队执行DF—1号任务中,当时我是控制分队的舵机3号操作手,对控制系统OW电缆负责检查,OW电缆插头有108个接点,这108个节点通向火箭控制仪器,另一端通向控制中心地下室控制台,是信号通道,弹上供电通道,极其重要,由于是夜间操作检查电缆绝缘电阻,对这108个接点难度很大,不能漏过一个接点,在4号手王天林的配合下,我们认真㧡对数据,确保每一个信号通道良好!
我在第2发临射检查时舵机组四位战友站在导弹尾部进行操作,当时气温近零下近30度,又经过一夜的操作,我们冻的脸都发紫,手脚都麻木了,舵机调零是发射前15分钟最后一步操作,此时发射场操作人员很少了,只有指挥员和我们舵机组几人在导弹尾端舵机进行调零,调零窗口很小,手伸进去调,眼睛又看不到,细致细致又细致终于使舵机控制处于最佳状态,确保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DF-1号三发任务完成后,舵机组,弹上组都受到大队中队嘉奖。
在执行两弹结合和东方红人造卫星任务中,我在地下控制室为了积累试验数据,我认真的记录测试参数,进行㧡对,不拉下任何一个数据,两弹结合成功和东方红人造卫星发射后,这两次记录参数在后来的结果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组织调我到国防科工委技术干部学校工作任队领导,作政治工作,由于认真负责,我所在的队得到校领导的好评----我也成为一名政工师!我在国防科工委25年间,我深深感到,不论组织安排什么工作。只要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就能做出成绩,在我的一生中能成为一名航天战士,在大漠戈壁留下青春年华,能为航天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无怨无悔!
航天战士—张树奎于
2017年2月20日
*发射一中队加注分队电源技师我国首次发射火箭参加者------胥永书 光测站营教导员
(1959年入伍—1983年转业历时24年(营级)
胥永书:河南周口商水县人1959年12月应征入伍
年底我们县60个中学生以文化兵的名份,被一列闷罐车一同拉到巴丹吉林大沙漠深处的新西庙,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的第一批新兵。在新西庙进行了半年的入伍训练和文化学习后,又被拉到尚在建设中的四号区,在车库里,由苏联专家授课,继续进行专业技术训练。之后,我被分配到一部一大队一中队六分队。一中队共有六个分队,中队长是忠勇大尉,指导员是马让大尉。
六分队的专业是燃料加注,即为导弹加注燃料,为导弹起飞提供动力,燃料分为三种:过氧化氢,液氧,高纯度酒精。我学的专业是过氧化氢。一中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燃料专业对操作手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导弹发射试验是一个不允许出差错的事业,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更何况燃料又都是极端的易燃,易爆,剧毒的危险品。在导弹的加注操作中,不允许出现丝毫的稍漏和细微的变形。我参加了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的发射工作,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几个月后我当了中队的通信员。1963年深造培训,我做为基地28人之一进京学习。一年半后回中队。1964年5月被任命一中队三分队电源技师。
1964年底,我被调到基地光测大队工作。光测大队所属测量站点,主要分散在偏远之地,生活训练十分艰苦,我从小点站到大队机关,历任技师,分队长,中队正副指导员,大队宣传股长,多次参加导弹发射的测量任务,其中包括经历了两弹结合任务和执行过14—2任务(即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测量)。1975年调到基地技术部,任计算机室副教导员,后组建时统控制室,任第一任教导员。1980年,带领全室技术人员参加东风火箭首次全程(洲际导弹,此次打到澳大利亚海域)发射试验任务,并全室荣立集体三等功。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导弹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每个专业和部门都要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我在其中虽然只是起到了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赤足以可以欣慰了。我于1982年底转业到河南省外贸学校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等职。2003年春退休。
胥永书
2017年4月20日
王天林18939257821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控制操纵员发射一中队
第五任指导员发射营第一任教导员
我国首次发射火箭参加者,火箭发射第三个按“点火”按钮的人王天林,代表20基地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1959年入伍—1984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王天林:1942年7月7日生,河南周口市人。1959年从周口市第一中学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18日发射一中队转战到25训练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本人中专学历,曾历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技师(操纵员:按火箭点火按钮的人),发射一中队付指导员,发射一中队指导员,发射营教导员,发射团政治处付主任,发射团技术股股长 发射团付参谋长,测试站副站长等职。
1962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队党支部书记,营党委书记,团党委委员,部党委委员,国防科委党委委员。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25基地的发射团,测试站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25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任务。
在1960年—1978年8月期间其中在发射阵地亲自参加发射苏制P--2导弹,国产东风一号,国产东风2号,国产东风3号,国产东风5号洲际导弹,巨浪-1,巨浪-2,及井下东风5号系留点火发射试验。
在1978年8月至1984年4月期间任测试站副站长担任技术阵地总指挥,成功地指挥测试了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巨浪一号,巨浪2号测试工作,并带领遥测室参加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的洲际导弹及卫星试验。为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在国防科工委工作25年中,除执行任务外,还搞导弹控制系统代用器材一套,在北京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年,带操作人员到科研单位学习3次,亲自编写测试发射程序,协着二炮多次执行任务,参加全国全军科技大会展览,参加国防科委先进单位学代会,曾先后荣立二等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特别是1969年4月—5月1日我代表20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
航天战士王天林
2016年12月20日
*发射一中队电源技师,光测站营教导员
胥永书(营级)
胥永书:河南周口商水县人1959年12月应征入伍年底我们县60个中学生以文化兵的名份,被一列闷罐车一同拉到巴丹吉林大沙漠深处的新西庙,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的第一批新兵。在新西庙进行了半年的入伍训练和文化学习后,又被拉到尚在建设中的四号区,在车库里,由苏联专家授课,继续进行专业技术训练。之后,我被分配到一部一大队一中队六分队。一中队共有六个分队,中队长是忠勇大尉,指导员是马让大尉。六分队的专业是燃料加注,即为导弹加注燃料,为导弹起飞提供动力,燃料分为三种:过氧化氢,液氧,高纯度酒精。我学的专业是过氧化氢。一中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燃料专业对操作手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导弹发射试验是一个不允许出差错的事业,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更何况燃料又都是极端的易燃,易爆,剧毒的危险品。在导弹的加注操作中,不允许出现丝毫的稍漏和细微的变形。我参加了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的发射工作,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几个月后我当了中队的通信员。1963年深造培训,我做为基地28人之一进京学习。一年半后回中队。1964年5月被任命一中队三分队电源技师。
1964年底,我被调到基地光测大队工作。光测大队所属测量站点,
主要分散在偏远之地,生活训练十分艰苦,我从小点站到大队机关,历任技师,分队长,中队正副指导员,大队宣传股长,多次参加导弹发射的测量任务,其中包括经历了两弹结合任务和执行过14—2任务(即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测量)。1975年调到基地技术部,任计算机室副教导员,后组建时统控制室,任第一任教导员。1980年,带领全室技术人员参加东风火箭首次全程(洲际导弹,此次打到澳大利亚海域)发射试验任务,并全室荣立集体三等功。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导弹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每个专业和部门都要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我在其中虽然只是起到了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有这一段经历足以感到欣慰了。我于1982年底转业到河南省外贸学校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等职。2003年春退休。
胥永书
2017年4月20日
*发射一中队加注技师祁国良(营级)
河南周口市人。生于1942年11月,1959年从周口市第一中学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六分队:1961年8月组建加注中队时,发射一中队六分队全部调入加注中队。曾历任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加注技师,加注中队付队长,发射营付营长等职,197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
在20基地发射团19年:主要从事火箭的燃料加注工作,
1960年9---12月参加了我国DF—1号导弹火箭首次发射任务,1964年----1966年10月参加了DF—2号,DF—2A中程导弹发射任务,和“两弹结合”任务。加注推进剂,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存在各种风险,少不注意,有可能爆炸和燃烧弹毁人亡。在DF—1号加注中,当加注完毕后,在发射阵地的聂荣臻元帅和我们一中队发动机分队,加注分队的操作手一一握手,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在部队期间我执行导弹发射加注任务几十次,荣立三等功二次,多次嘉奖。。我能为我国的航天作出一份贡献,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祁国良
2016年12月5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技师我国首次国产火箭发射参加者
东风二号“两弹结合”导弹空中爆炸试验第一次参加人员杜兴云工程师受到军委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
(1960年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杜兴云:1942年7月17日出生,河南省获嘉县人,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四分队:,中共党员,,曾历战士操作手,班长1964年授予少尉军,技师,以后在横校中队等单位分别任技师,分队长,付中队长,中队长,股长,正营级助理员,助理工程师,付团级助理员等职,1985年3月转业到河南省科学器材公司任工程师。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发射团,第四航区测量站,基地后勤部设备处等单位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测量工作25年,在发射团,测量站25年中我参加了DF—1,DF—2,”空中爆炸,两弹结合,DF-5号洲际导弹的发射,测量任务几十次,由于执行任务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和多次嘉奖。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亲切接见。
在1960年9月—12月期间亲自参加了国产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任务。
1966年10月7日,我参加了“DF—2A空中爆炸自毁试验” 由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组建的横校中队提前进入51#号阵地,横校安控中队受0号指挥员指令发出安全自毁指令,导弹起飞后刚50.2秒指挥员下达了导弹安全自毁指令“于是我按下自毁按钮”此刻地面安全控制系统向导弹发出炸毁指令,导弹上接收机通过无线电接受到自毁指令,导弹瞬间横空爆炸,这次试验证明东风2号甲,导弹的安全指令系统是可靠正常的。导弹的安全自毁试验成功为两弹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1966年10月27日我又参加了“两弹结合任务” 横校中队在2小时准备时,10名战友留在阵地执行任务。其中主阵地2名,铺阵地2名,侧方6名UPS光导经纬仪操作手。圆满的完成任务。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青春,有幸成为第一代航天战士,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共和国伟大的航天事业感到无上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航天战士杜兴云于
2017年2月25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技师我国首次国产火箭发射参加者
东风二号“两弹结合”导弹空中爆炸试验第一次参加人员杜兴云工程师受到军委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
(1960年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杜兴云:1942年7月17日出生,河南省获嘉县人,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四分队:,中共党员,,曾历战士操作手,班长1964年授予少尉军,技师,以后在横校中队等单位分别任技师,分队长,付中队长,中队长,股长,正营级助理员,助理工程师,付团级助理员等职,1985年3月转业到河南省科学器材公司任工程师。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发射团,第四航区测量站,基地后勤部设备处等单位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测量工作25年,在发射团,测量站25年中我参加了DF—1,DF—2,”空中爆炸,两弹结合,DF-5号洲际导弹的发射,测量任务几十次,由于执行任务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和多次嘉奖。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亲切接见。
在1960年9月—12月期间亲自参加了国产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任务。
1966年10月7日,我参加了“DF—2A空中爆炸自毁试验” 由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组建的横校中队提前进入51#号阵地,横校安控中队受0号指挥员指令发出安全自毁指令,导弹起飞后刚50.2秒指挥员下达了导弹安全自毁指令“于是我按下自毁按钮”此刻地面安全控制系统向导弹发出炸毁指令,导弹上接收机通过无线电接受到自毁指令,导弹瞬间横空爆炸,这次试验证明东风2号甲,导弹的安全指令系统是可靠正常的。导弹的安全自毁试验成功为两弹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1966年10月27日我又参加了“两弹结合任务” 横校中队在2小时准备时,10名战友留在阵地执行任务。其中主阵地2名,铺阵地2名,侧方6名UPS光导经纬仪操作手。圆满的完成任务。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青春,有幸成为第一代航天战士,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共和国伟大的航天事业感到无上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航天战士杜兴云于
2017年2月25日
*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导弹转运起竖操作手马三义
是我国首次发射导弹参加者(1959年入伍—1965年复原)马三义战友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人生于1942年,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导弹对接操作手。执行过DF-1号,DF-2号,DF-2A号任务。在执行任务表现突出立三等功多次嘉奖。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电源供技师曾任一中队副指导员杨德普(营级)
1959年入伍—1975年转业历时17年)
河南舞阳人。生于1942年10月,1959年从舞阳中学应征入伍。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三分队电班:曾历任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电源技师,中队付指导员,发射团政治处干事付营职,1975年转
业到地方工作,在基地发射团历程17年。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25基地的发射团从事导弹,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17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参加了我国DF—1号导弹首次发射任务3发。参加了国产东风2号,东风二号甲中程导弹发射任务8发,参加了国产东风3号中程导弹高弹道和全程发射任务9发,
火箭测试发射电源供电工作:在执行发射任务中,不论柴油发电机在半掩体离导弹100米距离,还是在市电配电间,为了保证测试发射电源正常,坚守岗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圆满的完成了试验发射任务。在任务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发射一中队加注分队加注技师祁国良
副营长((1959年入伍—1978年转业历时19年)(营级)
河南周口市人。生于1942年11月,1959年从周口市第一中学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六分队:1961年8月组建加注中队时,发射一中队六分队全部调入加注中队。曾历任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加注技师,加注中队付队长,发射营付营长等职,197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
在20基地发射团19年:主要从事火箭的燃料加注工作,
1960年9---12月参加了我国DF—1号导弹火箭首次发射任务,1964年----1966年10月参加了DF—2号,DF—2A中程导弹发射任务,和“两弹结合”任务。加注推进剂,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存在各种风险,少不注意,有可能爆炸和燃烧弹毁人亡。在DF—1号加注中,当加注完毕后,在发射阵地的聂荣臻元帅和我们一中队发动机分队,加注分队的操作手一一握手,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在部队期间我执行导弹发射加注任务几十次,荣立三等功二次,多次嘉奖。。我能为我国的航天作出一份贡献,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祁国良于2016年12月5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操作手于全兴指控站政治处 副主任团级
(1959年入伍人-----1984年3月转业历时25年)
于全兴:河南西平县人,1942年4月生,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一大队。1959.12.~1961.07. 一大队大队部 通讯员 証明人 路守田;1961.07.~1968.08. 一大队三中队 文 书 证明人 张文道 1962.08.~1963.12. 一大队一中队 操作手 証明人 冯正华1963.12.~1964.05. 一大队保密室 战士 证明人 侯 福 1964.05.~1965.05. 一部保密资料科 保密员 証明人 李杏乡;1965.05.~1966.10. 一部警卫连一排 排 长 証明人 张喜堂 1966.10.~1967.12. 一部三处 干 事 証明人 郑旭东 1967.12.~1970.12. 第四航区测量站政治处 干事 証明人 马秋生1970.12.~1976.05. 一部综合试验站政治处 干事 証明人 郭家聪 1976.05.~1978.10. 基地技术部政治处 干 事 証明人 赵朕言 1978.10.~1981.03. 基地技术部管理处 政治协理员 証明人 张青林 1981.03.~1983.03. 第廿基地指挥控制站政治处 副主任 証明人 姚天芹 1983.03~1984.03. 批准转业时享受指挥控制站 副政委 待遇 1984.03. 转业 分配到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
于全兴2017年7月
*发射一中队发动机分队操作手临危不惧战险情确保火箭发射成功的战士--刘守德
是我国首次发射导弹参加者,在执行DF—2号中程导弹发射任务中,由于加注滑门漏液,在危险的关头,挺身而出,避免了一次特大事故!(1959年入伍1965 年复原) 刘守德:河南周口市人生于1943年,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发动机操作手。执行DF-1号,DF-2号,DF-2A号任务。在一次执行DF—2号任务中,由于燃料喷出在第3发加注过氧化氢时。出现了活门泄漏,向外喷射的故障,面对着这极端危险有可能燃烧爆炸紧急情况,个个坚守岗位,加注操作手刘守德同志衣服着了火,手上烧起了泡,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可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战友的安全,毅然冒着生命危险,顾不得带面召和胶皮手套,迅速把手伸向正在外喷的腐蚀液,忍着烧伤剧痛,关闭了活门,然后迅速背向导弹,使胸前的火焰与部件脱离接触,避免了一次特大事故发生,大家都为他的行动所感动,当场为他请功,设计部门的同志说,“如果不是他恐怕我们连骨头也找不到了”,刘守德同志经过包扎后,以惊人的毅力忍着巨痛又投入了战斗,直到任务完成。荣立三等功。1965年8复原到河南周口市。
*发射一中队横校操作手,指控站政治处副主任
于全兴(团级)
于全兴:河南西平县人,1942年4月出生,
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一大队。
1959.12.~1961.07. 一大队大队部 通讯员。
1961.07.~1968.08. 一大队三中队 文 书。
1962.08.~1963.12. 一大队一中队操作手。
1963.12.~1964.05. 一大队保密室战士 。
1964.05.~1965.05. 一部保密资料科保密员 。1965.05.~1966.10. 一部警卫连一排排长 。1966.10.~1967.12. 一部三处干事。
。1967.12.~1970.12. 第四航区测量站政治处干事。 1970.12.~1976.05. 一部综合试验站政治处干事。1976.05.~1978.10. 基地技术部政治处干事。 1978.10.~1981.03. 基地技术部管理处政治协理员。 1981.03.~1983.03. 第廿基地指挥控制站政治处副主任。 1983.03~1984.03. 批准转业时享受指挥控制站副政委待遇 。1984.03. 转业 分配到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
于全兴
2017年7月
*发射一中队发动机分队操作手刘守德
是我国首次发射导弹参加者,在执行DF—2号中程导弹发射任务中,由于泄出活门漏液,在危险的关头,挺身而出,避免了一次特大事故! 刘守德:河南周口市人生于1943年,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发动机操作手。执行DF-1号,DF-2号,DF-2A号任务。在一次执行DF—2号任务中,由于燃料喷出在第3发加注过氧化氢时。出现了泄出活门泄漏,向外喷射的故障,面对着这极端危险有可能燃烧爆炸紧急情况,个个坚守岗位,加注操作手刘守德同志衣服着了火,手上烧起了泡,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可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战友的安全,毅然冒着生命危险,顾不得带面罩和胶皮手套,迅速把手伸向正在外喷的腐蚀液,忍着烧伤剧痛,关闭了活门,然后迅速背向导弹,使胸前的火焰与部件脱离接触,避免了一次特大事故发生,大家都为他的行动所感动,当场为他请功,设计部门的同志说,“如果不是他恐怕我们连骨头也找不到了”,刘守德同志经过包扎后,以惊人的毅力忍着巨痛又投入了战斗,直到任务完成。荣立三等功。1965年8月复原到河南周口市。
刘守德
2017年8月1日
*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导弹转运起竖操作手
马三义
是我国首次发射导弹参加者(1959年入伍—1965年复原)马三义战友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人生于1942年,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导弹对接操作手。执行过DF-1号,DF-2号,DF-2A号任务。在执行任务表现突出立三等功多次嘉奖。
2017年8月1日
王来班战友张明山忆英雄王来
(王来1959年入伍原发射一中队六分队)
王来河南西华县人,1959年参军,原是一中队加注分队战士,1961年8月成立加注中队就将此分队编入四中队一分队。从事液氧专业。后任液氧专业技师。导弹推进剂是动力源泉,飞行的动力。那是在一九六五年九月的一天,在DF--2一次执行操作合练任务后,加注装备车开到阿宝山附近地区的戈壁滩上放空装备车内贮罐中的液氧。就在放空液氧贮罐的过程中,在戈壁滩上地面形成一片氧气云海,氧气在戈壁滩上挥发得很快失放出大量的氧气。当然在场所有参加的操作手、技师、司机驾驶员身上穿着的工作服[空军皮夹克内]也就被氧气冲填,直到每一位官兵的全身上下人的皮胅也渗透了氧气。就在即将结束液氧放空的时刻,司机彭林富突然点火,倾刻间将一片液氧气云海变成了一片火海。液氧专业技师王来、战士武润喜为了保护即将要执行任务的装备车辆的安全,他们奋力扑灭火焰,而他们却飞速背离装备车辆方向远离而去。液氧装备车辆保存住了。大火也被扑灭了,而他们俩都被大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王来、武润喜俩同志牺牲了,献出了人生宝贵生命。。每当我回忆起我那天晚上在阿宝山下守护王来、武润喜的灵坵时情景,列火
是那样的无情和残忍。全身都被焼成了焦黑的身驱只剩人体的骨架了。无法辩认战士夕日的模样了。他们的牺牲是英勇壮丽的,名垂千古。以上是英雄王来班战友----张明山回忆,张明山是王来生前战友,发射营加注中队技师副指导员、中队长、营长、发射团参谋长等职。
张明山
2017年8月1日
本页是中国第一批航天战士代表:1959年12月--1960年8月500名中学和高中生从河南省各学校应征入伍;1959年12月踏上茫茫戈壁,进入荒芜人烟地区,他们住在一个叫喇嘛庙内,在新兵连经过短暂的政治军事教育,就分配到各个中队,其中发射一中队60名,在1959年11月进入戈壁的老战士汇集一起!开始了中国从未有的事业--运载火箭航天发射任务!在老战士的带领下执行中国DF-1号发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1960年9月至12月圆满的完成了DF-1号三发发射任务!使中国航天进入新纪元!这批航天战士在以后的发射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火红的轨迹
中国航天光辉历程
航天发射场是我们战斗的地方
航天发射战士的使命
把卫星--飞船--空间站送入太空
2025年4月10日11点40分信息发布
我们是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航天战士,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几十年,把青春和和年华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航天战士,奋进图强,无私奉献,敢于攀登,不怕牺牲,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发展和辉煌!
按照周总理提出的 “严 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指挥火箭测试发射
2025年6月1日制作完成
制作者: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