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一中队二分队长,基地办公室主任
方振海(团级)
方振海:吉林省东丰县人,生于1938年11月26日,1959年8入伍在西安炮兵技术院火箭发动机系学习,64年10月分配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机关;1965年3月调到一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历任技师分队长,地面设备营营长,发射团付参谋长,25基地办公室主任等职。1985年8月转业于郑州。从事火箭发射工作主要体会:火箭发射是航天系统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遵循周恩来总理倡导指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精神。多年来发射一中队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一丝不苟的从事发射任务,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荣立集体战功。 火箭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如核辐射高毒性燃料以及各种故障可能爆炸等。所以整个发射场区和航区监控测量设施都部署在高寒缺氧荒无人迹的区域,生活艰苦。因而锻炼了从事此事业的人们能吃苦敢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平时提高技术强健身体准备再战。这就是发射战士的生活。 火箭发射系统是一项大工程,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大而复杂的事业。从事此事业的人必须紧密团结协作有大团队精神。不能有私心杂念要精益求精的工作。多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我国的火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我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
方振海 2017年5月1日
*发射一中队三分队舵机操作手
柯伯成(团级)
(1963年9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3年)
我是一中队的兵: 1963年,我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当年九月,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到部队不久,就下放到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当兵(当时是中尉)。我下放当兵第二年(1964年),正是DF-2号导弹研制试验阶段,这两个中队任务都十分繁忙,从当年的4月29日至10月24日,先后进行了八次发射试验。我作为发射一中队的兵,是控制分队试验操作员。先后担任过舵机操作手和脱落插头操作手。舵机是用来控制导弹飞行转弯程序的,脱落插头是用来接通地面电源的,有好几斤重,接插口在导弹的腰部。DF-2号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有二十多米高,这两个岗位的操作人员,是在导弹加注燃料之后,临射检查结束,才撤出阵地的。对这两个岗位不仅要技术过硬,操作精准,还要沉着冷静,有不怕死的精神。在发射中队,党支部是统领一切的,每次执行发射任务,先是党支部开会,作统一安排部署,作政治动员和思想发动工作,之后:一是开展技术大练兵,要求把操作规程背熟,把电路、气路及管路,都记得一清二楚,二是开展无差错无事故预想活动。我个人就想出了八十多条,最终达到零差错,零事故。三是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人人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我设计制作了一套安装燃气舵的工具,
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1965年的11至12月,一中队接连进行了四次DF-2A的发射试验。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是一次了不起的考验。回首当年,我能在一中队当兵锻炼而感到荣幸。发射一中队是火箭军的雏形,是导弹研制试验部队的英雄集体。在一中队,我结识了一批导弹试验的精英。中队长姜学福和指导员冯正华,勇于担当、有胆魄的干将。三分队长赖纪丛,技师娄汉会,杨戊戌,控制台操纵员王天林,操作手韩秉义,还有杜元洪,唐安信等等。他们都是试验和训练中评选出的标兵、能手以及各类先锋模范人物。在一中队期间,我以先锋模范人物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当兵之路。这一年,我受到了全面锻炼,各方面素质及技术都得到提高。年终总结时,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领导还夸赞我是“工农知识分子”。一中队是我军旅生涯的起步路标奠基石,一中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在部队23年间:历任发射一中队操作手,部技术助理员,部和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发射营正付教导员,新基地政治部组织处当副处长。秘书处长。执行过:DF—2,DF—2A, 21-2任务(两弹结合)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嘉奖。选为基地党代会代表。1985年,转业到河北省科委。
柯伯成
2017年4月23日
*发射一中队付中队长,试验指挥系副主任
李嘉敏(团级)
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指挥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嘉敏,参加过DF—2A,DF-3号中程导弹,DF—5号洲际导弹发射任务。(1965年入伍—1989年转业历时25年) 。
李嘉敏:196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即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1968年调入第五试验部发射团一中队,历任箭上仪表技师,地下控制室操纵员,控制专业分队长,副中队长,机关参谋。先后参加了DF—2A,DF-3首发,DF-3全程,DF-3两弹结合,首发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试验,首次DF—5号高弹道地下井20余次发射试验。应邀多次参加二炮发射团发射任务,为其技术把关。70年代初到西安炮兵技术学院,为二炮发射团讲授DF—3号火箭发射试验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并将DF—3号首次到定型发射故障汇编赠送二炮。在“545-1”任务即东五首次井下发射任务中,我负责控制系统内部以及与外专业的技术协调,参加排除故障。并在任务准备中,编制三个重要的试验文书即:
“545-1”任务发射阵地测试发射总程序。
“545-1”任务发射阵地紧急情况处理方案。
“545-1”任务发射阵地安全预想。
为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参加地下井电缆摆杆研制,获基地科研成果奖一项。
1979年元月调入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即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历任电子线路教员,教研室主任,试验指挥系副主任。完成试验指挥专业的组建,完成数字电压表的研制,获学院科研成果一项。
1988年元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聘为副教授,并被评为优秀教员。
1989年转业到营口市对外经贸局,2000年退休。现定居大连市。在25年的军旅生涯中,难忘那基地15年。与战友们从大漠戈壁转战到黄土高原,从地面转入地下井,从常规运载火箭到两弹冷式发射成功完成多次发射任务,并于战友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离开基地多年,难忘发射阵地那日日夜夜,难忘那些事,难忘那战友情。
李嘉敏
2016年12月16日
*发射一中队第七任中队长,测试站参谋长
赵凤启(团级)
赵凤启陕西人,生于1939年10月6日,1965年1月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65年2月至1982年1月在20基地发射团和25基地测试站工作,历任分队长,中队长,室主任,参谋长等职。1982年1月至1999年底在航天部771所历任组织处长,计划调度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政法部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2000年1月退休。
1965年2月从陕西西安座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兰州在清水车站下车,奔赴国防科委20训练基地,开始走上了人生新的工作岗位。最初被分配到基地一部七处,从事战斗部引信专业,1966年2月,我调到一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三分队当技师,负责DF-3号射程控制系统的测试发射任务。参加了1966年12月26日DF-3号(131—1)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荣立了三等功。在DF-3号试验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设备落后简陋。基本完全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射程诸元数据的装订,测试和判断结果。不仅麻烦测试速度慢,并给操作人员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压力紧张容易出错。必须要保持高度的集中精力来操作。在发射前的瞬间,地下室的气氛静得像一切都疑固了一样,人们的心部提高到嗓子眼上,期盼着发射成功的喜讯到来。在20基地,后来继续完成了DF—3号代号为131—2,131—3.131—4的飞行试验任务,
全部圆满成功,那一段经历使人永久难忘。为了DF-3号全程飞行试验的需要,1968年6月18日,离开了荒无人烟的大荒漠,转场到晋西北高原25训练基地,这是个新组建的基地,当时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尽人意。为了加快国防事业的建设,在有限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斗,陆续完成DF—3号,133—1,131—2,133—3,133—4的全程飞行试验定型任务。随着DF—5号任务的到来,我们中队承担了DF—5号高弹道井下发射任务,作为中队长,肩负着中队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为后来的DF—5号井下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5年我调到发射团司令部技术股当参谋,负责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试验任务的技术协调工作。系留点火成功为高弹道飞行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荣立三等功。1976年调到测试站工作。圆满完成了DF—3号在技术阵地的测试指挥工作,荣立了三等功。在测试站工作时,先后任职室主任,参谋长职务。难忘的岁月,人生的历程。回忆在部队的那段生活,久久难以忘却一起战斗,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战友和首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结下友谊情怀。我们为国防事业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来生的话,祝愿我们再次重逢!
赵凤启
2017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