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是伟大的事业
探索宇宙永无止境
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航天事业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
发射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必要条件!
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征程
航天战士战斗在发射场
华林五个图像
200
999
HL-HTZS5
2025-07-24 05:50:22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航天战士--王天林
航天战士--杜兴云
航天战士--陈文刚
航天战士--高来发
航天战士--刘德琪
王天林18939257821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控制操纵员发射一中队
第五任指导员发射营第一任教导员
我国首次发射火箭参加者,火箭发射第三个按“点火”按钮的人王天林,代表20基地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1959年入伍—1984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王天林:1942年7月7日生,河南周口市人。1959年从周口市第一中学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18日发射一中队转战到25训练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本人中专学历,曾历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技师(操纵员:按火箭点火按钮的人),发射一中队付指导员,发射一中队指导员,发射营教导员,发射团政治处付主任,发射团技术股股长 发射团付参谋长,测试站副站长等职。
1962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队党支部书记,营党委书记,团党委委员,部党委委员,国防科委党委委员。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25基地的发射团,测试站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25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任务。
在1960年—1978年8月期间其中在发射阵地亲自参加发射苏制P--2导弹,国产东风一号,国产东风2号,国产东风3号,国产东风5号洲际导弹,巨浪-1,巨浪-2,及井下东风5号系留点火发射试验。
在1978年8月至1984年4月期间任测试站副站长担任技术阵地总指挥,成功地指挥测试了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巨浪一号,巨浪2号测试工作,并带领遥测室参加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的洲际导弹及卫星试验。为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在国防科工委工作25年中,除执行任务外,还搞导弹控制系统代用器材一套,在北京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年,带操作人员到科研单位学习3次,亲自编写测试发射程序,协着二炮多次执行任务,参加全国全军科技大会展览,参加国防科委先进单位学代会,曾先后荣立二等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特别是1969年4月—5月1日我代表20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
航天战士王天林
2016年12月20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技师我国首次国产火箭发射参加者
东风二号“两弹结合”导弹空中爆炸试验第一次参加人员杜兴云工程师受到军委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
(1960年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杜兴云:1942年7月17日出生,河南省获嘉县人,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四分队:,中共党员,,曾历战士操作手,班长1964年授予少尉军,技师,以后在横校中队等单位分别任技师,分队长,付中队长,中队长,股长,正营级助理员,助理工程师,付团级助理员等职,1985年3月转业到河南省科学器材公司任工程师。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发射团,第四航区测量站,基地后勤部设备处等单位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测量工作25年,在发射团,测量站25年中我参加了DF—1,DF—2,”空中爆炸,两弹结合,DF-5号洲际导弹的发射,测量任务几十次,由于执行任务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和多次嘉奖。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亲切接见。
在1960年9月—12月期间亲自参加了国产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任务。
1966年10月7日,我参加了“DF—2A空中爆炸自毁试验” 由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组建的横校中队提前进入51#号阵地,横校安控中队受0号指挥员指令发出安全自毁指令,导弹起飞后刚50.2秒指挥员下达了导弹安全自毁指令“于是我按下自毁按钮”此刻地面安全控制系统向导弹发出炸毁指令,导弹上接收机通过无线电接受到自毁指令,导弹瞬间横空爆炸,这次试验证明东风2号甲,导弹的安全指令系统是可靠正常的。导弹的安全自毁试验成功为两弹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1966年10月27日我又参加了“两弹结合任务” 横校中队在2小时准备时,10名战友留在阵地执行任务。其中主阵地2名,铺阵地2名,侧方6名UPS光导经纬仪操作手。圆满的完成任务。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青春,有幸成为第一代航天战士,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共和国伟大的航天事业感到无上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航天战士杜兴云于
2017年2月25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技师我国首次国产火箭发射参加者
东风二号“两弹结合”导弹空中爆炸试验第一次参加人员杜兴云工程师受到军委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
(1960年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杜兴云:1942年7月17日出生,河南省获嘉县人,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四分队:,中共党员,,曾历战士操作手,班长1964年授予少尉军,技师,以后在横校中队等单位分别任技师,分队长,付中队长,中队长,股长,正营级助理员,助理工程师,付团级助理员等职,1985年3月转业到河南省科学器材公司任工程师。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发射团,第四航区测量站,基地后勤部设备处等单位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测量工作25年,在发射团,测量站25年中我参加了DF—1,DF—2,”空中爆炸,两弹结合,DF-5号洲际导弹的发射,测量任务几十次,由于执行任务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和多次嘉奖。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亲切接见。
在1960年9月—12月期间亲自参加了国产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任务。
1966年10月7日,我参加了“DF—2A空中爆炸自毁试验” 由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组建的横校中队提前进入51#号阵地,横校安控中队受0号指挥员指令发出安全自毁指令,导弹起飞后刚50.2秒指挥员下达了导弹安全自毁指令“于是我按下自毁按钮”此刻地面安全控制系统向导弹发出炸毁指令,导弹上接收机通过无线电接受到自毁指令,导弹瞬间横空爆炸,这次试验证明东风2号甲,导弹的安全指令系统是可靠正常的。导弹的安全自毁试验成功为两弹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1966年10月27日我又参加了“两弹结合任务” 横校中队在2小时准备时,10名战友留在阵地执行任务。其中主阵地2名,铺阵地2名,侧方6名UPS光导经纬仪操作手。圆满的完成任务。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青春,有幸成为第一代航天战士,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共和国伟大的航天事业感到无上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航天战士杜兴云于
2017年2月25日
*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导弹转运起竖操作手马三义
是我国首次发射导弹参加者(1959年入伍—1965年复原)马三义战友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人生于1942年,1959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导弹对接操作手。执行过DF-1号,DF-2号,DF-2A号任务。在执行任务表现突出立三等功多次嘉奖。
11:火箭发动机技师二等功臣--------陈文刚在北京学习班期间受到毛主席接见--是发射一中队航天战士的光辉代表,是忠诚于毛主席的航天战士!
(1964年入伍—1982年转业历时19年)(营级)
火箭发动机技师二等功臣-----------陈文刚(军旅生涯)
陈文刚教导员:男,中专学历,中共党员,1945年12月17日生,四川西充县人。
1963年12月20日在四川西充县应征入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64年3月分配到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测试站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四班班:曾历任:战士,班长,操作手,技师,付分队长,分队长,发射团政治处干事,测试站遥测室付教导员,教导员等职
1964年3月中旬到一中队二分队四班后,学习专业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理论以东风一号(DF—1,1059)发动机教材为主,系统学习火箭发动机电路,气路,液路工作程序和原理,逐步掌握操作技能要领,熟练动力系统工作原理,绘制图解程序,在技师的指导带领下,上弹操作。参与DF—2号全部测试发射任务,无一差错事故发生,圆满完成了历次试验任务。
1966年12月参加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导弹东风三号(DF—3 ,13--1)首次测试发射任务,在零下近30度的高寒下,以顽强的毅力,不怕苦不怕死一丝不苟的拼博精神,“死在阵地上,埋在发射场,不完成任务绝不下战场”的决心,战严寒,惧风沙,排万难的勇气,忍受长时间,手脚严重冻伤(二度)的痛苦,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工作岗位,以高度的事业责任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确保200来吨的剧毒液体燃料安全顺利的加注弹体,为DF—3号首发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一个科研战士应有的贡献。完成任务后部党委给我荣记二等功,部长吕誠华,政委高振亚,亲临“531”医院看望慰问住院治疗冻伤战士,并给我们佩戴毛主席像章一枚。“13--1”任务完成后发射一队,二分队及四班分别荣立集体二等功,受到国防科委和中央军委通报表彰。
1967年10月---12月,根据毛主席“军队办学习班要有战士参加的指示”首期基地选派参加了国防科委第一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40名学员90%都是国防科委系统军师级老干部,有当年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天险的18勇士之一红军营长孙继先中将,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八路老解放;李福泽,石荣纪,张敏等。和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在一起学习,生活,娱乐长达三个月,亲身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坚,对开国领袖的爱戴,领略他们不怕苦,不怕死,忠心耿耿为革命的奋斗精神,通过学习,使我政治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大大提高,倍增对毛主席的崇敬,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倍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倍诊今天的幸福生活,深感科研战士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只有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1967年12月在参加国防科委第一起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期间,有幸三次在人民的会堂,接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亲自感受毛主席,周总理的英容笑貌。毛主席神采奕奕,频频向我们挥手致意的动人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回味心中,成为永远挥之不掉的幸福怀念。见到毛主席实现了我一生最大向往,享受我一生最多大的政治荣誉。极大地鼓舞,极大的感动,使我倍增对毛主席的热爱,对毛泽东思想的坚信,更加坚定跟毛主席走革命道路的信念,继承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遗志革命到底的信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完成各次任务的决心。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毛主席离世已40多年,但他的思想永在,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按他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不辜负他的殷切希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底,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发达的国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毛主席逝世40多年中我先后去北京6次专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他的遗容,缅怀他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他老人家无限敬仰,无限爱戴之心,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陈文刚---电话;18990897930
于2017年2月15日
籍贯:山东省诸城县
1943年9月16日出生于大连,1961年9月—1965年7月就读于大连工业专科学校仪表专业,后改为化工学校,又于大连工学院合并。1965年8月入伍,在二十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加注中队任技师,参加了东风二号、东风二号甲导弹发射任务。 1966年10月27日参加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结合的飞行试验任务,1966年12月入党。
1968年6月21日,调到山西二十基地第五试验部。我先后历任发射团试验参谋、遥测中队副中队长、警通中队中队长、发射二中队中队长、东风五号导弹地下发射井中队长、加注中队中队长、年底我加注中队获国防科工委“先进连队”。 1973年11月任第五试验部司令部作战试验参谋,1976年7月任第二十五试验基地司令部作战处参谋。基地司令部党委委员四年,组织并参加了多发东风三号导弹的定型、批抽检试验和第二炮兵的用东风三号导弹战斗培训发射任务。1970年6月25日,在二十五基地组织并参加东风三号导弹与核弹头结合(534任务,核弹模拟冷试),首次全程飞行试验任务。70年10月到12月在28基地参加东风4号导弹井口发射任务,并参加东方红卫星发射任务。
1976年首次参加东风五号地下井导弹系留点火和发射高弹道全程飞行试验任务。
1979年8月15日调到大连海军38614部队,任作战科参谋、航测科参谋1984年2月任作战科副科长,1985年7月任训练科科长,86年2月任海军第二试验
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88年5月任技术部专业技术7级工程师,上校军衔,1994年3月30日退休至今。
在此期间参加了巨浪一号导弹陆上弹射试验多发,组织并参加了200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多发,1982年10月7日至10月12日两次水下发射巨浪一号遥测弹飞行试验任务,我任对潜艇水下发射的指挥调度。86年4月1日到8月7日参加406核潜艇水下瞄准精度实验,动用岸上光测、雷达、时统、通信、40多台套设备,指挥所设在核潜艇内我任总的调度指挥,对核潜艇、目标舰、测量、通信等站位实施统一调度指挥。85年9月28日10月15日参加406核潜艇水下首次发射巨浪一号导弹飞行试验多发,我在首区指挥部任副总指挥调度。87年8月到11月在406艇发射模型弹弹射多发,我在J101船上任总指挥调度。1988年9月20日成功进行406核潜艇水下首次成功发射遥测弹,我在首区泰山指挥所任副总指挥调度。任务中我编写了首区发射指挥程序及应急处理预案,和指挥手册,组织了首区测控系统首次联试校飞工作。83年4月组织了轰-6丁飞机和歼-7飞机机载导弹火控系统导弹攻击精度试验,我在泰山指挥所任总调度指挥。 94年8月组织参加了33G潜艇瞄准精度实验。85年9月组织参加了鹰级-82导弹飞行实验任务多发,我挥所任总指挥调度,参加了东风31导弹弹射试验,完成了导弹出筒姿态测量精度,(我先后参加了九种型号导弹首次发射试验任务,共参在泰山指加了60多发导弹的发射飞行试验。
我先后六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一等功,两次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82年10月被评为海军先进个人。
从陆地到大海,从蓝天到太空,这是我从事火箭试验的军旅人生!
*高来发同志 1968 年入伍,历任导弹控制系统操纵员、技师,一中队指导员,发射营教导员,通信总站政委,1989 年转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他从 1971 年到 1979 年担任一中队正、副指导员,是在中队领导岗位上任职最长领导之一,在任职期间,1978 年一中队被国防科工委评委学
习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1979 年一中队被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荣誉称号。他有丰富的连队管理工作经验,既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同时又耐心
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情带兵,使连队风清气正,官兵关系融洽,士气高昂,各项任务完成出色。他把一中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带到地方,
在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管理干部,享受全额退休金。他是一中队转业到地方干部战士的代表。
高来发 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1949 年12月 28 日。 1968 年 3 月应征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十训练试验基地
一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1968 年 6 月 18 日发射一中队转战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 25 基地1969 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发射一中队担任
过班长、技师、正副指导员。发射团发射营教导员;七号设备营教导员;基地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 基地通讯总站政治处主任、政委;1988 年
10 月授予上校军衔,1989 年10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在部队 22 年期间:参加执行过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及东风三号两弹结合冷试
发射任务。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井下系流点火两次高弹道飞行试验任务,同时还协助二炮完成了多次东风三号和东风五号发射任务。在任务中先
后担任导弹控制系统弹上操作手和控制系统综合台操纵员,圆满完成了两次DF-3 两弹结合冷试综合台操作任务。担任中队和营领导后和其他领导
一起组织指挥部队多次圆满完成了不同型号导弹发射任务。1978 年4 月,高来发代表一中队出席了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的学雷锋学硬骨头六
连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作为先进基层连队代表坐在主席台并向大会汇报了连队开展两学情况。在这次会议上一中队被评为全国防科工委系统学雷
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会上颁发了锦旗奖品,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王震和罗瑞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高来发本人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
子,是毛泽东思想的忠诚战士,先进共产党员---是一个优秀的中队干部。连续三年被评五好战士,立 3 等功 1 次,多次受奖。1989 年 10 转业
,安排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任办公室主任;后调任社科院服务局副局长,2002年调马列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2004 年调社科院
离退休干部局任局长,2013 年退休。2023/7/17 16:30:45
刘德琪同志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生于1954年10月12日,民族:汉,1974年12月应征入伍,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4月至1984年3月在25基地测试发射站(团)发射一中队任战士、副班长、技师、技术员,1984年3月至1985年7月在测发站一连队任指导员等。在部队13年的军旅生涯中,在发射一中队四分队时从1976年6月至1981年底先后执行了系留点火试验;东风五号四发高低弹道发射; 东风五号两发储存弹发射及一发长征四号试车任务,并配合二炮完成东五储存弹的发射任务。刘德琪同志由于完成任务突出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 在执行各次试验发射任务中,为保证完整的测量各系统的电量和指令参数及仪器工作参数,收集、汇总等工作不辞辛苦。并带领本专业人员安装遥测天线、检查弹上各传感器等。做到了认真细致的操作。在执行系留点火和前两发东五发射任务中,由于当时人员少新手多、工作量大,德琪经常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工作。执行任务后分队人员一致推荐给他立三等功,但他硬是把三等功让给其他战友。德琪战友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品德在发射部队传颂。1987年底转业回成都新都区工作2014年10月光荣退休。
刘德琪
2017年6月28日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
信息发布
我们是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航天战士,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强大,
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几十年,
把青春和和年华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航天战士,奋进图强,
无私奉献,敢于攀登,不怕牺牲,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发展和辉煌!
严肃认真 周到细致 稳妥可靠 万无一失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