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位将军说明
姜学福---少将
杨国梁--上将
张家桂--少将
张志伟--少将
于庆田--少将
汤大明--少将
王学东--少将
付纪元--少将
航天发射一中队
从航天发射一中队走出的八位将军,他们都在航天发射一中队战斗过,有的是发射一中队领导,有的是发射一中队的分队长,有的是工程师!他们都为发射一中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这八位将军是发射一中队的光荣和骄傲!
* 姜学福--发射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1948年11月在山东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58年8月调到国防部航天五院1959年3月调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调到25基地发射团,历任:分队长
中队长团长基地副参谋长,司令员等职,中共党员,少将。在酒泉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期间参加组织指挥了东风一号--东风五号运
载火箭及卫星发射,为我国国防尖端武器定型及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姜学福同志是第一位从一中队走出的发射将军,担任过一中队控制分队长、发射中队长、发射团长、基地司令员,他参与了一中队
的组建,他和一中队的先辈们把我军在战争年代形成敢打必胜的优良作风与发射阵地实际相结合,把一中队打造为政治坚定,
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能承担重要试验任务的先进连队,圆满完成多种型号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任务。他带领中队从酒泉发射中心转
战太原发射中心。在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发射基地进行了多种型号战略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工作,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他长期在发射阵地工作并担任阵地指挥员,沉着镇定,指挥果断,参加组织指挥几十次发射试验任务都取得了成功,是一位优秀发
射试验基地指挥员。他身居要职,经常深入一中队进行传帮带,使发射阵地光荣传统和作风得到发扬光大。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
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姜学福将军2022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91岁 !
(原发射一中队第三任中队长)(1948 年入伍---1993 年离休历时46年)(军级)
姜学福,男,汉族,1932 年3 月出生于荣成市马道镇东庙院村,少将军衔,曾任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
1948 年 11 月,在那个火热的斗争年月,怀着对敌人的恨和对家乡的爱,姜学福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战斗的需要,
在胶东集训团经过两个月新兵训****平生经历
战争是残酷的,但对于一个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勇士来说,总留有这样或那样的美好记忆。至今,想起第一次立功,姜学福仍激动不
已。渡江战役发起后,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最后大规模的较
量,在战斗中,他的右肩膀不幸被炮弹片击中,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忍着疼痛继续战斗。在随团主力追歼逃敌时,他同其他
十几名同志一起最先到达指定位置,抢占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了简易狙击阵地,等待团主力的到达。只一小时,就把沿宣
城、广德公路撤退敌人全部围歼。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使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荣立战功。
作为一名军人,战斗伴他成长。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他担任连队通信员,冒着枪林弹雨,他迅速准确地传达命令、传递消息。
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时刻,眼看着爆破班已有3 名同志倒在敌人的碉堡前,久攻不下,情急之中,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
在轻机枪的掩护下*****,他拿起烈士手中的爆破筒,在轻机枪的掩护下,用力插进敌碉堡(所谓的爆破筒就是一根竹竿三颗手
榴弹),为攻进上海吴淞口迈出第一步,火线上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了战功。从战争走向和平,作为建设者面临的是更
加艰难的跋涉。为了适应现代国防的需要,
姜学福先后*****三次进军校学习,前两次在五十年代,后一次在八十年代,均以优异成绩毕业。1983 年在全军最高学府国防大
学学习时因成绩优异而提前晋升职务。
1958 年 8 月是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姜学福从坦克学校被选调到航天部五院,学习地对地导弹技术。导弹,对一个刚刚从战火
中走来的士兵来说,充满了新奇和陌生。象面对强敌一样,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向陌生知识领域探索,终于使他成为技术
多面手。结业后,姜学福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开始了新的事业征程。从此,他就把自己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在酒泉,姜学福历任地对地导弹试验发射中队分队长、中队长。这个中队下属七个专业分队,共 130 多名干部,10 多名战士。
创业初期的艰苦是每个创业者永远铭记的。他们把教练弹当成实弹,本着严字当头、细字把关、一丝不苟的精神,一遍又一遍,
直到练精练熟,练就成一支既能在白天操作发射,又能在夜间试验发射的硬骨头发射中队。
1960 年 9 月 10 日,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来到了。他带领中队发射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颗地地中程导弹。而后他们又相继完成了
东风各型号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几十次。1966 年,国防科委党委授予这个中队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他个人荣立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
主要荣誉:他担任副大队长(副团职)期间,主动与政委、副政委配合,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们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从失*****////败中寻找教训,大胆提出对导弹的改进意见,受到科研单位的高度评价。
两弹结合试验(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是我国未进行过的危险性较大的试验。试验前,没有人敢肯定会有什么结果,也没有人
知道参加试验的人会不会活着。姜学福作为主要参试人做了最坏的打算,把生死置之度外,并带头提前交纳了党费。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心血和汗水终于使他们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此次试验成功为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做出了显著成绩,
他又一次荣立三等功。1966 年 3 月,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批准,开始建设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经过严格政审的人涌向山西。1968 年 6 月,他带领部队进住晋西北高原,开始了洲际导弹和气象卫星的发
射试验。在这块土地上,他一干就是26 年,从发射团长到基地司令员,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26 年间,姜学福以科学的
态度,进行严密的组织指挥和严格的科学技术训练,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地地导弹各型号试验。1978年底,他领导的团被国防科
委党委授予“航一师式”的党委,并在全委系统受到嘉奖。26 年间他和他的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七种精神:“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
业精神;着眼试验甘愿吃苦的献身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勤奋精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协
同精神;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这七种精神是基地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精神素描。
正是按着这七种精神,使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导弹卫星试验基地取得辉煌成就。
作为基地最高首长,他注重改进工作方法,讲究指挥艺术,团结“一班人”一道拼搏进取;作为一名老兵,他时刻牢记,工作中的每
一点进步,都是党领导和群众支持的结果,从不为自己争功诿过。他不仅关心导弹和卫星,他用同样的热情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生活
。干部的幼儿入托、子女上学及家属随军就业等同样是他工作的重点。每到春节,他都要替战士站一班岗,烧一班锅炉。他曾在零
下30 多度的除夕夜,与 3 名小点号的战士抬着电瓶、抱着电视机在山顶上收看春节晚会节目。他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基地团以上
干部到战士当中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起了共和国将军爱兵亲兵的高大形象。1993年3 月,年满 61 岁的他接到了离休命
令,离开了心爱的战斗岗位。他是发射一中队组建人之一,他为发射一中队27 年的建设和发展,沥尽心血,操心操劳,使发射
一中队成为一个坚强的,具有战斗力的火箭试验发射部队,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毛泽东思想,献身火箭事业
的单位。
我们一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我们许多连级,团级,师级干部都受过他的直接言传身带,他培养出许多忠于党,献身发
展导弹事业的航天战士,被官兵们称为我们的好领导。他在国防科工委几十年间,从发射 DF—1 号近程导弹到发射DF—5 号洲际导
弹,从发射东风型号液体导弹到发射巨浪型号固体导弹,从地面发射到地下发射,从发射阵地到到技术阵地,从发射武器到发射
卫星,从基层干部到共和国将军“他带领战友们躬身实践着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
“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这三种行为和七种精神,使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导弹卫星试验基地取得辉煌成就。他当了基地参谋
长,司令员后还和我们许多转业退伍的航天战士保持联系,他不但热情,在基地热情接待来访老同志,还主动想办法,通过各方联
系,帮助一些老同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我们航天战士忘不了在我们的老领导带领下眼看着一枚枚导弹伴随着轰响拔地而起直
飞靶场时的情景;忘不了艰苦岁月里凝结下的情深义厚的战友情……姜学福司令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壮丽航天事业,献给了祖
国的国防科研事业,献给了火箭部队。他的心血献给了航天战士们!
2016 年10 月1日
姜学福航天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2022年10月20日去世 享年91岁)
记录2023-07-20 09:33:40
姜学福航天将军(1930年3月15日生---2022年10月20日去世 享年91岁)
记录2023-07-20 09:33:40
杨国梁将军,1938年3月生,河北遵化人。
1958年9月为北京航空学院导弹总体设计专业学员。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训练基地司令部作战处作战科参谋。
1963年10月在发射一中队三分队电源班下放锻炼,下放锻炼一年多之后又回到基地司令部作战试验处试验科任参谋。
1971年10月任训练基地地司令部作战试验处试验科副科长。
1976年4月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试验训练基地发射团副团长、基地司令部作战试验处副处长。
1982年12月任试验训练基地作战试验处处长。
1983年9月任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
1985年7月任第2炮兵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90年4月-5月在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
1992年11月至2003年1月,任第2炮兵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书记(1997年11月起)。
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12届(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13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15届中央委员。
所获荣誉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1998年3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发射一中队加注技师,基地付司令员
张家桂将军
从发射一中队技师到共和国将军毕生献给我国航天发射事业。
张 家 桂 河北省南宫市城庄村人,生于1940.年11月,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大学本科。1965年.8月分配到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训练第一试验部发射团。简历和业绩分为三个阶段。
一 :发射团工作阶段(1965—1978年)
1965.08----1976.06间在发射团4、1、5中队,曾历任:学员、技师、分队长、副中队长;党支部委员等1976.06----1978年.11月发射团技术室(股)技术员、参谋、工程师。
在发射团工作的14年中,不管是在基层中队还是在团机关,一直从事推进剂加注和消防等地面设备专业。该专业只有一套发射操作人员,因此每发任务都需要参加。十几年中,多次参加了DF—3、DF—4、DF—5各型号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及电子侦查等型号卫星地发射任务等加注专业接触的是剧毒推进剂,用的燃烧剂偏二甲肼,氧化剂硝酸、四氧化二氮,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在发射团14年,试验任务期间天天在加注库房,加之设备维修改造、排除故障等,为了导弹上天,为了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完成也甘心情愿。我在戈壁大漠十几年,爱人在北京工作,双方父母都在农村互不能照顾,68年、71年两次生小孩,都因执行任务不能回京照顾,第二个孩子出生只她一人,虽然自己有困难,为了试验任务也无怨无悔。在发射团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二: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工作阶段1978.11----1994年4月历任:国防科委司令部作战试验部:参谋、副部长;国防科工委指挥所(旅级)政治委员;国防科工委司令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等。在科工委司令部工作阶段主要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三抓”任务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即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580)、巨浪一号潜射运载火箭试验(9182、9185)、和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试验(331)。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嘉奖一次。三 :25基地工作阶段1994.04----1999年2月总装备部25基地,任参谋长,副司令员;基地党委常委。1994年调25基地工作,协助配合基地司令员政委分管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当时 武器型号多、发射次数频繁,对外发射的铱星、极轨卫星同时进行,五年中科工委两次对基地正规化检查,完成本职工作受到好评。1999年2月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北京辰芳园干休所退休。
张家桂
2017年4月17日
*张志伟同志是一中队从战士成长起来的发射将军。1970 年12月入伍,历任技师、分队长、中队长,在一中队工作了14
年。后任基地作战试验处长、发射测试站站长、基地参谋长、副司令员。他始终战斗在发射试验第一线,担任过控制系统分队指挥,发射中队指挥、
发射站指挥,基地发射任
务指挥。他参与和组织指挥了多种型号百余次战略导弹发射和卫星发射以及载人航天测控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他既精通导弹、航天发射相关方面的技
术,也具有卓越管理部队能力,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他长期
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工作,始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了普通一兵本色,在基地广大官兵中享有崇高威信。张志伟同志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工作 43
年,经历了长期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繁重发射试验任务的考验,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战略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以及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
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中队的优秀代表 2023/7/17 16:22:28 张志伟是天津市杨柳青人。1954 年11月出生,1970 年 12 月应征入伍,1973 年7月入党,1975 年 12 月提干。1986 年9 月至1988年7月,就读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尔后又相继受训于中共中央党校,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大学本科学历。基地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入伍后,被分配到发射一中队,在一中队工作生活成长14年。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班长、技师、分队长、副中队长,1980年 4 月任中队长,1982 年 7 月任正营职中队长。1984 年8月离开一中队后,任团副参谋长,1985 年任团参谋长。1989 年1月调基地司令部作战试验处任副处长,1990 年10 月任处长。1994年12月任发测站站长,1998 年 6 月任基地副参谋长,2000 年10月任基地参谋长,2002 年 7 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5 年10 月任基地副司令员。2013 年 2 月退休。
我一直在基地工作,在艰苦地区长达40 余年,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我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航天发射工作,参与和组织指挥XX种型号XXX次大型发射试验任务,为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为发射场的规划与建设;为部队的教育训练、人才培养、作风纪律建设;为试验装备、技术勤务保障条件建设;为基地的综合试验能力的提升和部队的全面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此,受到上级多方面奖励。先后荣获国家航天基金奖和航天基金奖重大贡献奖,“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荣立三等功2 次,嘉奖多次。在任基层和部队主官期间,所在单位多次立功受奖,出现一批英模群体和先进个人。
回顾 40 多年的军旅生涯,回首自己的成长进步,我要感谢各级党组织和首长们以及院校的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关怀和培养,感谢
张志伟发射将军2023-07-20 05:43:25
张志伟发射将军2023-07-20 05:43:25
*发射一中队副指导员、总装备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于庆田将军。
(1970年入伍1975年时任发射一中队副指导员)。
于庆田,1945年7月出生于河北 省无极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父母务农,目不识丁。1952年开始上小学,初中,高中,1964年离开家乡,考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69年毕业,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20基地工作。两次下连当兵锻炼,在基地宣传部当干事6年。
1976年3月被调往山西省第25基地发射团一中队任副指导员。在一中队工作半年左右时间,参加过东风5号地地导弹井下系留点火试验任务,印象深刻。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发射一中队任职时间虽短,但对一中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中队是一支英雄的发射中队,一中队是我国多型号尤其是东风5号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的尖兵,一中队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一中队有一支以文革前大学毕业生为主的过得硬的技术干部队伍,一中队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班长,分队长骨干队伍……于庆田离开一中队后,去发射二中队当指导员。和队长任光荣一起,参加过东风3号导弹,巨浪一号导弹等发射试验任务。
1978年,于庆田离开发射团二中队,被调到北京国防科委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先后任干事,副处长,处长,主要负责大型科研试验
任务的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后又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的副秘书,秘书长,负责政治部的协调工作。在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工作20年后,于庆田被任命为第20试验训练基地政治部主任,少将军銜,后任副政委。参加过神舟1号,神舟2号飞船等发射任务。对大型航天发射试验的政治工作,略知一二,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2001年,被调任总装备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政治委员,摸索军事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师生官兵办过些实事。喜欢文学,新闻等文字写作,发表过几百篇新闻,通讯,特写,散文,诗歌和少量小说。先后出版散文集《谁送航天员上天》《行思录》和诗歌《飞天集》《休闲赋》等四本小册子。2005年退休,回北京安置。
于庆田
2017年11月16日
汤大明少将
汤大明:江西余干县人。出生1955年1月31日,1973年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8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被分配到二十五基地发射团一中队任技术员头部控制指挥。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在西安政治学院学习。1983年8月任发射团四中队指导员。1984年2月任基地司令部办公室秘书。1986年2月调入原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组织部,先后任青年处干事、处长,组织处长。2000年3月任原总装备部政治部纪律检查部副部长。2006年3月任二十基地试验技术部政治委员。2010年2月任二十基地政治部主任,2011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12年8月任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2013年4月退休。是共青团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投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后,多次受到上级嘉奖,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参加了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航天发射的组织指挥。
汤大明
2017年8月1日
*发射一中队头部控制专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
王学东少将
王学东1959年5月出生,辽宁海城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毕业,现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曾于1982年7月至1987年4月在中心发射站一中队头部控制专业工作。
1982年7月,作为名牌高校毕业生,他放弃了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晋西北黄土高原,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基层一线单位——发射站,到达该站后,看到这里穷乡僻壤、荒无人烟,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他没有后悔,依然坚守着“为国家航天事业尽一份力”的信念。 他分配到发射一中队后,中队当时正值单位新老交替、工作繁重时期,人员紧缺、骨干力量薄弱,很多同志对设备的理解认识停留在会操作使用层面,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等问题突出。面对人员分散、岗位庞杂、任务繁重的形势,这样的困惑一直缠绕着单位领导。这时,作为学员的王学东主动请缨,毛遂自荐担任中队专业授课“教员”,在身边同事疑惑迷茫的眼神中,王学东干了起来。他搜集整理自己在大学时的学习笔记,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制定授课计划和学习方案,分层次、分专业整理教案,当时中队条件艰苦,他经常在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独自伏案,眼睛一直是黑眼圈,时常被同事戏称为“熊猫眼”。辅导授课从电阻、
电容、晶体管等基本器件讲起,从拆设备、用仪表、跑电路等操作流程教起,基本原理、图纸、计算公式每一项都逐字讲解,大家听的津津有味,都愿意有事没事找他探讨,不知不觉中队整体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年底专业技能比武竞赛中,单位多人获得专业组第一名,中队比武成绩位居全站前列。这时,发射站领导找到了他,希望他能抽出时间为全站专业骨干集中辅导授课,决定成立发射站专业辅导授课小组,确定王学东为负责人。面对上级压担子、交任务,他从不退缩,也不抱怨,依然欣然地、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正课时间按部就班,闲暇之余加班加点,这已经成为这个20岁出头小伙子的“正常”作息规律。他想方设法培养人才、抓好训练,全身心投入到单位建设中去。通过他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中队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单位整体建设取得显著的提升,1984年底一中队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保持先进行列。在他的帮助下,20余人荣获专业技能比武前三名,10余名业务骨干实现学历升级,还有3人立功,2人提干。 多年之后,看着火箭一次次腾空而起,那一幕幕奇伟壮观的场面,他新潮奔涌,如钱塘江的巨浪;他仿佛从火箭那喷吐的灿烂光华中,看到那个曾经年少轻狂的自己追求梦想的炽热之火,他无怨无悔,执着追求……
王学东
2017年8月1日
付纪元将军简历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