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页是发射一中队1966年航天战士代表:他们执行了东风三号任务,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出
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东风三号全程飞行试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发射一中队1966年航天战士
55
12345678901
HL-HTZS
2025-06-08 08:39:21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










制作说明
航天战士--李新年
航天战士--李贺卿
航天战士-- 南聚
航天战士--王民安
航天战士--于生耀
航天战士--杨順林
航天战士--陈福申
航天战士--殷自甫
2025年6月8日制作完成
制作者:华林记录
李新年(营级)
“李新年是后勤工作的尖兵,为了保证全中队生活,他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不停的奔跑在晋北高原的十几个县区,采购菜肉蛋,道路难行,路上长达10多小时,手都冻僵了,但为了任务,让战友们吃好,保证执行任务战友们精力充沛,他带领炊事班起早睡晚,把热饭热汤送到发射阵地上”后勤工作是是执行任务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他带领炊事班开肯种地养猪种菜,保证全中队生活,中队被评为五号食堂,他个人荣立三等功和多次嘉奖。
李新年:河南平顶山人,1945年1月4日出生,1965年12月入伍,分配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三分队六班,并于1968年6月中队转到太原基地。在部队期间曾任操作手,炊事班长、发射团后勤处军需助理、测试站后勤处副处长等职。1980年退伍。在部队14年,评为“五好战士”, 中队学习毛著积极分子。记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 1966年12月26日,在执行DF-3号发射任务时,我是电源班油机操作手。为保证发射成功,我和战友不怕戈壁寒风刺骨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查线路,脸冻伤了手冻麻了,在发射中连续十多个小时坚守发电机房,保证发射场的用电。当年记三等功一次。在我任中队司务长和任发射团后勤军需助理期间,负责中队和全团生活物资保障。因部队远离县城住在气候寒冷的山区,大量生活物资全靠从外地采购困难很大。不论酷暑盛夏还是寒冷的冬季,不停的奔跑在晋北高原的十几个县区。每年从那里购回十多万斤的肉蛋和五十多万斤各种蔬菜和水果,保证了全团食堂的物资供应,得到了中队和团首长表扬并记嘉奖一次。当然这也是我职责应做的工作。
李新年
2017年4月27日
*发射一中队通信分队曾任副指导员、队长李贺卿
李贺卿现年71岁,河南省舞阳县九街镇人,1965年12月入伍到20基地一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通讯分队。在发射场地面设备保障工作16年,68年2月入党,从战士、班长、晋升为技师、排长、副指导员、所长、队长等职。参加2#发射场通讯和线路的安装,多次执行东风3号4号5号导弹和卫星“尖兵实践”的发射任务。多次立功受奖,曾在66年12月执行“DF-3”发射和70年4月“东方红”卫星发射任务中荣立三等功。74年7月在发射场液氮车灌中抢救战友荣立二等功,受到基地和国防科工委的通报表扬。在施工军训中右腿腰部受伤评为六级伤残。曾接送兵训练新兵十余次,所训新兵中有数十名后来提升为军师团干部。在部队体会最深的是培养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和周恩来总理指示的“十六字”的工作作风,这些财富终身受益。81年10月转业到舞阳,后调漯河市发改委工作等、正县级退休。一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来源于在基地培养,科学家和首长们的工作精神及形象永存脑海。尤其是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科学家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任新民,司令员李福泽,政委粟在山,一部政委高振亚、部长石荣岐、老队长忠勇、姜学福、王天林等首长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李贺卿
2017年8月16日
*发射一中队发动机分队战士,地面设备营营长
南聚(团级)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过,我为自己曾是一名导弹试验兵—自豪和骄傲:
南聚,河南省鲁山县张店乡人,1965年10月入伍,1988年转业,先后在国防科工委20试验训练基地和25实验训练基地服役23年,历任副班长、班长、副分队长、分队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职助理等职务。
1965年入伍到国防科工委20实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中队二分队,先后执行过东风3号、1—31等发射任务,1968年6月18日随中队调入25基地发射站发射一中队,先后执行3发东风3号发射任务。1970年8月一中队改制,随制氮分队被分配到二中队任分队长,后又到发射团运输连、八号地下井设备营任副营长和营长职务,先后多次参加了地下井“系馏点火”、“储存实验”、“爬高”等实验任务。在服役期间,受团以上嘉奖1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2次。
南聚
2017年4月26日
*发射一中队瞄准操作手王民安
王民安男汉族,生于1947年12月18日。河南舞阳县人,1965年12月入伍。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训练基地一部一中队。历任战士,班长。1971年2月退伍,分配到湖南068工程政治部干部处{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三线科研基地。
入伍后在酒泉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参加多次东风系列导弹发射工作。在执行一次东风3号发射任务中我们班全体战士,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做到了无事故无差错,圆满的完成了瞄准工作任务,受到了上级通令嘉奖,1968年7月,我和同班战士王明彪在去云南昆明学习和运输一台经纬仪,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行程,终于将这台新瞄准设备按时运回部队,在执行发射任务时,中队长李宗全指着这台仪器向在发射场巡视的上级首长介绍了该设备的来历。后来给我们两个分别记了一次嘉奖。
王民安
2017年6月10日
*发射一中队遥测分队长于生耀
于生耀1965年12月入伍,1967年6月入党,1978年10月转业,任舞阳县法院庭长,县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直到退休。入伍在解放军第二十基地(酒泉基地)。一直在导弹发射场参加历次导弹发射工作。包括核导弹发射。在参加两弹结合发射工作中安装设备铺设电缆和同志们一起不怕苦不怕累,在零下30多度喝不到热水吃不到热饭,坚持两天一夜不停,顺利完成设备安装工作。圆满完成遥测发射任务,受到领导表扬及上级通令嘉奖,在3号发射场受到聂荣臻元帅接见并合影留念。1968年转入25太原基地,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遥测分队,担任技师,分队长,担任发射阵地遥测系统总指挥。在发射阵地遥测系统的设备安装加班加点无差错的完成各项任务,我记得遥测的一部仪器,太原基地急用,我带人从酒泉乘飞机坐火车汽车中途我们不吃饭不休息,送到太原基地,受到领导好评和嘉奖,在导弹历次发射中我圆满完成遥测系统的任务,并参加了电影《向毛主席汇报》的拍摄,随后转入东风5号洲际导弹培训,我在北京学习期间,受到周恩来,朱德,蕫必武等中央领导,实体参观原子弹,导弹,我们都被接见四十分钟实在荣幸。
于生耀 2017年6月13日
*发射一中队吊装技师、七中队任副中队长杨順林
杨顺林,本人于1946年4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家住舞阳县北午渡公社四大队一队。在1965年12月在舞阳入伍到兰州二十基地当兵。在发射团二中队一分队执行任务,曾参加过两弹结合发射任务,于1966年11月荣立三等功一次。于1968年8月,从兰州二十基地调往山西二十五基地,在发射团发射中队一分队任班长,负责发射台任务。开始执行东风2号任务,我是主管发射台,放置导弹,把导弹运送到位,四个触点要对准,一旦对不准,就会影响导弹瞄准精度。当时新同志多,我怕出危险,亲自操作,我胆大心细,沉着冷静,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本次仼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嘉奖。从1968年调往山西到1981年退伍,在这期间,多次执行任务受到多次嘉奖表扬。后来,调到七中队任副中队长,负责井内工作,在执行545-1任务时,负责吊装,从北京开回一台大吊车,在八号井,把导弹往井底发射台上放,困难重重,不能出丝毫的偏差,每天带着战士们认真操作,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圆满完成八号井底发射任务,受到上级嘉奖,荣立三等功。
杨顺林
2017年6月16日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技师,第十任队长
陈福申(营级)
陈福申:1946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原来叫西区)南顾庄村,
1966年3月入伍的分配到发射一中队三分队控制班:历任过:操作手,技师,付中队长,中队长等职,中共党员,在部队18年中参加了导弹DF-2A,DF—3,DF—5号试验发射任务,当了中队领导后,由于任务紧张,有时不能按时吃饭,久而久之身犯十二指肠疾病,在执行任务中经常肚子疼,但为了任务,坚持疼痛,顽强拼搏,指挥战斗。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一次合练中一个操作手不慎丢了四个螺丝,他带领战友从工作台找到井下,经过8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四个螺丝,1976年10月在上海下厂学习期间,更是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星期天,他从来不休息,整理笔记,编写程序。在执行DF—5号任务中精心指挥,完成东风五号发射任务,1981年8月中队升格为营级单位,家属随军后,以部队为家,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于1983年12月转业到了河南省平顶山市电业局。由于在部队积劳成疾,于1998年去世。从此他的儿子晓峰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他为有这样的好父亲,为他能为航天事业顽强拼搏,献出青春年华而欣慰! 陈福申的儿子—晓峰
2017年7月28日
*发射一中电源操作手殷自甫
殷自甫河南省舞阳县姜店乡人。1945年10月15日出生 初中文化,1965年12月26日应征入伍(1969年3月退伍回乡)、分配到训字431部队一中队三分队六班服役、是二号操作手。我们部隊在边远戈壁荒漠、生活条件艰苦、在这酷暑、严寒变化无常、热时象蒸笼、冷到零下四十多度象冰窟,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我二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荣获嘉奖三次、参加过东风二号、三号发射试验任务5次。特别是在131试验时、当时天气寒冷北风呼哨地表温度在负三四十度、真是滴水成冰、寒气逼人。但是完成试验任务是军人的天职、确保电力供应、电力线路不能出现任何意外、时刻守护供电线路、电力电缆、检查电缆沟、钻、鞏地下室狭笮线路通道就是常事、磕头碰腿绊脚都是常事,由于检查线路电缆为尽快完成查线任务、常常是抬不起头、半弯腰半侧身小步快跑、突然不知道被啥东西绊倒、脸撞到沟壁上、膝盖撞到沟底上、我几分钟都没有站起来、脸和膝盖钻心的疼痛、这时我的查线任务还没有完成,尽管脸火辣辣的疼、我一刻也没有停止、一直坚持到圆满完成任务。由于认真细致、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
殷自甫
2017年8月15日
火红的轨迹
中国航天光辉历程
航天发射场是我们战斗的地方
航天发射战士的使命
把卫星--飞船--空间站送入太空
我们是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航天战士,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几十年,把青春和和年华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航天战士,奋进图强,无私奉献,敢于攀登,不怕牺牲,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发展和辉煌!
按照周总理提出的 “严 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指挥火箭测试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