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页是1963年到1964年发射一中队航天战士代表,他们是发射一中队的新生力量!从1963年和1964年发射一中队在大漠戈壁条件十分艰苦,同时又是试验新型号!他们在老航天战士带领下执行了DF-2号,DF-2A号任务!东风二号试验成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经过几年的锻炼!他们成为发射一中队的骨干力量!
发射一中队1963-1964航天战士
84
123456
HL-HTZS
2025-06-11 07:40:20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










网页说明
航天战士-- 柯伯成
航天战士--陈军
航天战士-靳东胜-
航天战士--赵建玉
航天战士--陈文刚
航天战士--徐继民
航天战士--王银双
航天战士--杜元洪
航天发射一中队
2025年6月11日制作完成
制作者:华林记录
*发射一中队三分队舵机操作手 柯伯成(团级) (1963年9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3年) 我是一中队的兵: 1963年,我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当年九月,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到部队不久,就下放到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当兵(当时是中尉)。我下放当兵第二年(1964年),正是DF-2号导弹研制试验阶段,这两个中队任务都十分繁忙,从当年的4月29日至10月24日,先后进行了八次发射试验。我作为发射一中队的兵,是控制分队试验操作员。先后担任过舵机操作手和脱落插头操作手。舵机是用来控制导弹飞行转弯程序的,脱落插头是用来接通地面电源的,有好几斤重,接插口在导弹的腰部。DF-2号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有二十多米高,这两个岗位的操作人员,是在导弹加注燃料之后,临射检查结束,才撤出阵地的。对这两个岗位不仅要技术过硬,操作精准,还要沉着冷静,有不怕死的精神。在发射中队,党支部是统领一切的,每次执行发射任务,先是党支部开会,作统一安排部署,作政治动员和思想发动工作,之后:一是开展技术大练兵,要求把操作规程背熟,把电路、气路及管路,都记得一清二楚,二是开展无差错无事故预想活动。我个人就想出了八十多条,最终达到零差错,零事故。三是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人人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我设计制作了一套安装燃气舵的工具,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1965年的11至12月,一中队接连进行了四次DF-2A的发射试验。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是一次了不起的考验。回首当年,我能在一中队当兵锻炼而感到荣幸。发射一中队是火箭军的雏形,是导弹研制试验部队的英雄集体。在一中队,我结识了一批导弹试验的精英。中队长姜学福和指导员冯正华,勇于担当、有胆魄的干将。三分队长赖纪丛,技师娄汉会,杨戊戌,控制台操纵员王天林,操作手韩秉义,还有杜元洪,唐安信等等。他们都是试验和训练中评选出的标兵、能手以及各类先锋模范人物。在一中队期间,我以先锋模范人物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当兵之路。这一年,我受到了全面锻炼,各方面素质及技术都得到提高。年终总结时,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领导还夸赞我是“工农知识分子”。一中队是我军旅生涯的起步路标奠基石,一中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在部队23年间:历任发射一中队操作手,部技术助理员,部和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发射营正付教导员,新基地政治部组织处当副处长。秘书处长。执行过:DF—2,DF—2A, 21-2任务(两弹结合)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嘉奖。选为基地党代会代表。1985年,转业到河北省科委。 柯伯成 2017年4月23日
*忆发射一中队第六任指导员陈军(团级) 陈军山西省阳城县人,1943年6月出生。1963年2月入伍,1964年12月入党。1963.3-76.8月国防科工委20基地发射大队(发射团)发射一中队 曾历任战士 ,技师,分队长 指导员.1976年.8月之后任25基地发射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股长.1982年.7月之后在25基地司令部任协理员,直政处主任.1987年7月转业至晋城市纺织厂纪委书记。 他入伍时分配到发射一中队三分队电源班,当电源操作手,当时电源都是用柴油机发电,在3号发射场半地下室有2台柴油发电机,他在技师带领下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柴油机发电机操作,任务中他总是提前做准备为柴油机灌水加油,累得满头大汗。他提为电源技师后带领电源班战友执行了DF—2A,DF—3号任务,时刻都在坚守岗位,保证发射阵地测试发射用电。1970年8月至1976年8月他曾任发射营发射一中队指导员期间,团结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继承发扬一中队的光荣传统,使连队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他协助队里抓好训练,为DF—5号井下试验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作为指导员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勤奋工作,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以后又在基地机关工作几年,转业到地方后病故。 2017年7月12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靳东胜(营级) 靳东胜男汉族1942.12.30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城关镇山头村。1963.3山西省阳城县参军入伍。分配到国防科委第廿训练基地二部新兵连。 1963.11-1964.4第廿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一大队一中队四分队(横偏校正分队)。 1964.5-1968.3第廿基地第一试验站(横偏校正中队一分队)油机操作手。1965.5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10.27第廿基地第一试验站横校安全中队一分队执行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21-2任务,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66.12.26第廿基地第一试验站横校中队任油机操作手执行中国首枚东风13-1任务。1968.3第廿基地第一试验站(航偏校正中队)油机技师,提干。1970.3-1978.12第廿基地第二航区特种装备股助理员。1970.4.24第廿训练基地第二横区测量站起始中队一分队执行中国首枚东方红卫星14-2任务,任油机操作手。1979.1-1980.3第廿基地第二雷达测量站警卫通讯连,连长,1980.4-1984.3第廿基地教导大队学员队,队长(正营级)。1980.4转业至山西省长治市物资局物资再生利用公司。 靳东胜 2017年8月17日
*发射一中队横校分队赵建玉 赵建玉:山西阳城人,生于1942年.2月,63年入伍分配到酒泉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 1963年3月1日——1963年6月 第 20训练基地新兵连。 1963年7月——1963年12月第20训练基地酒泉教导队。 1964年1月—1964年7月第 20训练基地。 1963年7月——1963年12月第20训练基地酒泉教导队。 1964年1月—1964年7月第 20训练基地发射团一中队操作手。 1964年8月—1964年12月第20训练基地一部横校中队操作手。 1965年1月—1965年12月横校中队炊事班班长。 1965年9月16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1月—1966年9月横校中队操作手1966年10月提干。 1966年10月—1970年10第20训练基地2站12中队技师。 1970年11月—1972年10月20训练基地分队长 1972年11月—1973年12月第20训练基地214中 赵建玉 2017年8月17日
*发射一中队发动机分队技师,二等功臣 陈文刚(营级) 陈文刚1945年12月17日生,四川南充县人。1963年12月20日应征入伍,1964年3月分配到酒泉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四班:曾历任:战士,班长,操作手,技师,分队长,发射团政治处干事,测试站遥测室教导员等职。 1964年3月中旬到一中队二分队四班后,学习专业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理论以东风一号发动机教材为主,系统学习火箭发动机电路,气路,液路程序和原理,逐步掌握操作技能和熟练工作原理,绘制图解程序,在技师的指导带领下,上弹操作无差错圆满的完成了DF—2号历次试验任务。 1966年12月参加了中程导弹东风三号首次测试发射任务,在零下近30度的高寒下,以顽强的毅力,不怕苦不怕死一丝不苟的拼博精神,“死在阵地上,埋在发射场,不完成任务绝不下战场”的决心,战严寒,惧风沙,排万难的勇气,忍受长时间,手脚严重冻伤(二度)的痛苦,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工作岗位,以高度的事业责任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确保近40吨的剧毒液体燃料安全顺利的加注弹体,为DF—3号首发试验任务成功做出了我应有的贡献。部党委给我荣记二等功,部长吕誠华,政委高振亚,亲临“531”医院看望慰问住院治疗冻伤战士,给我佩戴毛主席像章。任务完成后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及四班分别荣立集体二等功,受到国防科委和中央军委通报表彰。在测试站遥测室教导员参加了东风五号和巨浪固体火箭测试,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1967年10月---12月,根据毛主席“军队办学习班要有战士参加的指示”参加了国防科委第一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40名学员90%都是国防科委系统军师级老干部,有当年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天险的18勇士之一红军营长孙继先中将,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八路老解放;李福泽,石荣岐,张敏等。和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在一起学习,亲身感受老一代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忠坚。在此期间12月有幸三次在人民的会堂,接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见到毛主席实现了我一生最大向往,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政治荣誉。受到•极大地鼓舞,使我倍增对毛主席的热爱,对毛泽东思想的坚信,更加坚定跟毛主席走革命道路的信念,革命胜利和航天事业来之不易,深感航天战士光荣责任重大。我能为航天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感到自豪和欣慰。 陈文刚 2017年2月15日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技师,团政治处股长 徐继民(营级) 曾在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基地从事航天发射20年。 徐继民1944年8月23日生四川省营山县人,1963年11月应征入伍,64年3月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即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历任:战士,操作手,技师,发射中队付指导员,指导员,发射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及股长,发射团综合测试室教导员等职。 在发射团期间:曾多次参加过DF—2,DF—2A,DF—3号飞行试验任务,65年在执行DF—2A的飞行试验任务中荣立三等功,受到多次嘉奖。64年—67年我中队任务很多很繁忙,为了完成试验发射任务,我刻苦的学习控制系统原理,在老技师的帮助下,我掌握了控制系统原理和操作规程,为执行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当了舵机组技师后,带领操作手执行任务,在执行任务中我们严字当头,细致把关,认真两字贯彻操作全过程,在执行DF—2A任务中,我们舵机组是在导弹尾部操作,要安装燃气舵,观察舵机状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当时气温高达30多度,地温更高,穿解放鞋就烫脚,但舵机组五位战友为了完成导弹发射飞行试验任务,战高温,坚守岗位,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在导弹临射检查时,对舵机最后一次调零,时间很重要,因导弹加注燃料时间一长燃料要蒸发,影响射程,在这关键时刻,我们沉着,细致,认真的把舵机调到零位。15分钟准备,我们控制车准时离开发射场平,火箭腾空而起!直飞预定目标! 我当了新二中队指导员,新二中队担负DF—3号和巨浪固体火箭发射任务,我作为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同时我又协助队长召开“技术骨干会”要求严密组织,认真指挥,把好操作关。在任务中贯彻周总理“十六字方针”,圆满的完成了DF—3号和巨浪飞行试验任务!20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这是人生道路上最艰难最光辉的一段,20个春秋谱写了航天战士的人生,在部队我们将荣辱,生命,血肉与事业融为一体,我们干的是特殊的事业,特殊的岗位,造就了特殊的人生经历,我们肩上的任务繁重,事业伟大。每当合练和执行发射任务的日子,有许多年轻人放弃了与恋人的约会,有的母亲忍痛将吃奶的孩子反锁在家里,有许多人忘记了亲人的生日,忘记了尽父亲,母亲,妻子,丈夫的义务。对待工作和任务,我们是尽心,尽职,尽责的,我们的生命,智慧与事业的车轮同转,直到卫星发射成功。20年我们舍小家,顾国家,无私奉献航天事业,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把青春年华留在大漠戈壁和晋西北高原,我感到自豪! 徐继民 2017年3月1日
*发射一中队瞄准技师,团军务股长 王银双(营级) 王银双河南洛阳市人,1946年4月生。1964年8月应征入伍,196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简历:1964.10----1968.3在20训练基地一大队一中队战士,瞄准操作手、班长。1968.4—1968.8一大队一中队瞄准技师。1968.9一中队整建制调到25训练基地。1968.9---1970年8月发射团一中队一分队正,付分队长1970.9---197.3发射团二中队副指导员。1973.11---1976.8发射团七中队指导员。1976.9---1981.11发射团司令部军务股参谋,副股长,股长.1981.12从25基地转业河南洛阳市工作。在发射团18年,参与了上级交给发射团从DF—2,DF—3,DF--5号历次试验发射任务,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承担任务。其中在1966年12月和1976年6月的两次发射任务中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两次。 在导弹试验发射任务中:我们的老队长姜学福经常说。导弹发射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事业,必须团结协作,忠职守责,万众一心才能取得试验成功。我是导弹瞄准专业,导弹要精确命中目标的因素很多,包括天气条件,设备仪器的精度,操作手的技术水平,如果我们的操作手误差一米位,弹着点就会偏差数百里,因此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操作,每次执行发射任务,在导弹竖立到发射台进行第一次初瞄,转动发射台让架在坐标基点的瞄准仪镜头对准导弹上的瞄准窗口。当控制系统最后一次总检查过后,进行第二次精瞄,基地助理员把瞄准参数交给瞄准技师,技师指导各操作手精瞄,而后技师,助理员审验。发射前30分钟最后一次精瞄,操作手,技师,助理员三方认可签字,实现精确射向瞄准。 我任7中队指导员期间,1976年6月在8#地下井执行东风五号试验发射任务中,我们七中队负责转运吊装通风配电,制氮等任务,当把一级火箭顺利吊装到发射台,大吊车刚吊起二级火箭,天气突变,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再关井盖和放下二级火箭都来不及了,只有拼了,吊装分队的人已拉不住绳子了,我和队长薛生枝急忙命令在场的所有操作手和人员,分四边拉紧绳子,已降低弹体的摇摆,大家拼命用力,有的手都勑出了血,一个个淋成了落汤鸡,但没有一个退却,暴风雨只持续十来分钟,但已不能按时发射了,导弹和井体及设备都需要重新烘干通风检查测试。我中队全体官兵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完成各项任务,使至重新进入发射状态。我中队勇战暴风雨,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作风受到上级表彰,我和十几名同志荣立三等功。我为曾是发射团的一员感到自豪,难忘那艰苦岁月,更为今天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高兴,衷心祝愿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银双 2017年3月9日
*发射一中队副中队长,二等功臣杜元洪 杜元洪1963年12月入伍,1964年3月集训后分配到第20试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一分队三班,历任战士、班长、操作手、技师、副中队长等职务。入伍后,从事导弹地面设备的安装、调试、转运吊装弹体工作。多次参加东风二号(DF-2)的测试发射转运任务,参与了东风三号(DF-3)“13-1”首发试验任务。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不怕严寒和疲劳,以顽强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操作任务,在弹头与弹体对接安装过程中,认真钻研业务,一丝不苟,善于动脑筋,钻研发明了安装对接框架,缩短了对接安装时间,受到部队党委的表彰,并荣立了二等功,所在的中队和分队荣立集体二等功,受到中央军委的通报表彰。本人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78年底转业到四川省攀枝花市检察院工作,2001年元月光荣退休。 杜元洪 2017年8月1日
火红的轨迹 中国航天光辉历程 航天发射场是我们战斗的地方 航天发射战士的使命 把卫星--飞船--空间站送入太空
我们是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航天战士,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几十年,把青春和和年华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航天战士,奋进图强,无私奉献,敢于攀登,不怕牺牲,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发展和辉煌!
按照周总理提出的 “严 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指挥火箭测试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