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页是航天发射一中队为了执行东风三号全程飞行试验任务!1968年6月18日由中队领导李宗全,王明堂,王天林,张体斌带队率领中队118名航天战士,从大漠戈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战到晋北黄土高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当时我们处在新地点,新阵地,新型号,新条件,新环境,条件十分困难,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全体航天战士排除万难!修场地!练技术!终于在1968年12月18日在晋北高原东风三号发射成功!首战告捷!中队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在晋北黄土高原安下了家!为执行新的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网页中的航天战士是发射一中队的代表!
发射一中队第二次创业
93
12345678909
HL-HTZS
2025-06-13 06:51:26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















制作说明
航天战士王明堂
航天战士李宗全
航天战士王天林
航天战士 张体斌
航天战士 杨德普
航天战士陈军
航天战士 方振海
航天战士陈文刚
航天战士徐继民
航天战士王银双
航天战士袁智贤
航天战士赵凤启
航天战士李嘉敏
航天战士朱克奎
1:这是发射一中队第二次创业的代表
2:图21是航天战士孟会中
3:错误的地方请谅解
4:2025年6月13日制作完成
5:制作者:华林
*发射一中队第四任指导员王明堂(师级)
(1953年入伍—1976年转业历时24年)
王明堂:四川万县人生于1937 年3月12日,中专文化,1953年参军,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6月回国,并与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9月—58.10月在志愿军炮兵一师军师教导营侦查连,炮兵连等当士兵,班长.在解放军重庆炮校学习 任学员。1959年10月分配到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训练第一试验部一大队发射一中队,曾历任:操作手,技师,分队长,中队指导员,一部政治部:组织,青年干事,发射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等职。主要业绩:在国防科工委从事运载火箭的发射工作近20年,参加了我国首次DF-1号导弹发射,DF—2号和DF--3号的中程导弹发射试验工作。发射一中队是个具有光荣传统而有战斗力的先进集体,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多次,我个人也立功受奖,
60年我国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成功,使我国火箭实现了从零到有的突破,这是我国航天事业迈出的第一步!中队并派代表忠勇队长到北京参加国庆,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6年至1969年间,我和两任队长组织指挥了DF—2号,DF-3号中程导弹10几发试验发射任务。1966年8月我任中队第四任指导员,当时中队近200人,并分住在4号和2号,为完成DF—3号首次发射,我作为班长组织中队几位领导赖纪丛队长,王天林副指导员,徐炳寿副队长等支部委员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号召全中队指战员打响DF—3号首次飞行试验,为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1966年12月26日,我中队成功的首次发射DF—3号中程导弹试验。并1967年中队又接连发射了三发DF—3号导弹,次次获得成功!
根据试验任务的发展,1968年6月18日中队离开东风基地,我和队长李宗全,副政王天林,副队张体斌带领中队118名指战员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DF—3号全程试验任务,当时新基地刚建,生活困难和新的条件,在上级党委和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战艰苦,排万难。终于在1968年12月18日首次在新基地成功的进行了DF-3号导弹全程试验任务,打响了第一炮,为航天事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此我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并派代表王天林战友于1969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军委聂荣臻元帅的亲切接见,给予我中队极大的荣誉。
1971年10月为了加强国防科委所属科研院所的建设,我调到四机部144研究所政治部:曾任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于1976年6月30日经国防科工委干部部批准转业。在电子工业部第44研究所任纪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副所长等职,于1997年3月退休。
王明堂
2017年2月25日
2023/7/17 20:21:30
*98765432123
李宗全同志1959年从解放军雷达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1965年调任一中队工作。历任控制分队长、中队长、发射营长、发射团长,基地技术部发射试验总工程师。从参与我国第一发地地战略导弹发射试验开始,在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5种型号中,他参加4种型号发射试验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最为重要的2种型号的发射试验工作。他还多次参与了长征火箭卫星发射工作。他熟悉、精通发射阵地各系统各专业知识,熟悉弹上和地面设备,判断故障准确,动手能力强。在他带领指挥下,多次排除临射前的重大故障,保证了发射成功,他在艰苦地区工作38年,参与执行发射试验任务上百次,为我国战略武器发射试验定型和卫星发射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名副其实的火箭发射总工程师,是我国航天一代精英。
李宗全总师在导弹卫星发射部队时间最长,是第一代航天战士执行导弹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在发射一中队历程中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指挥员。李宗全高级工程师1938年7月生,四川荣昌县人。1956年报考空军雷达学校入伍,1959年毕业分配到第20试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处工作。1963年入党。1965年5月调入发射一中队:曾历任学员,技术助理员,分队长,中队长,发射营长,发射团(站)参谋长,团(站)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中国宇航学会发射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38年。主要业绩:在基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参加了: DF-1,DF-2,DF-2A,DF-3,DF-3A,DF-5,DF-5A,JL-1,DF-21,DF-21A,DF-31TS,CZ-4A,CZ-4B,CZ-2C/FP等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近百次,其中担任各级指挥员亲自组织指挥发射导弹,卫星34枚,参加分析研究排除重大故障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百个。1988年9月担任发射阵地总指挥,成功地指挥发射了我国首颗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为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科研和技术革新改造中,获部委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五等奖3项。撰写了{试论运载火箭测试发控系统的通用化和标准化},{靶场建设发展方向初探},
{地下发射井电缆摆杆控制电路的改进}等多篇论文在{导弹试验技术}杂志上刊载,并参加了宇航学会的交流。另外还参与编审了大量的训练教材、技术手册、操作规程和技术总结报告。曾先后荣立二等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1977年代表科技人员参加了国庆招待会,1978年参加了基地和国防科委首届科学大会,1991年,1992年又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获1996年度航天基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传略被编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
李宗全总师1965年5月从第一试验部技术处调入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当时是我的分队长,我是技师操纵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发射一中队,发射营,团司令部一起工作,我是他的助手,和他一起并肩战斗几十年,在执行发射任务部队建设中使我们成了好战友。我们配合的很好,互相了解,所以我们给他一个结论--他是一个胜任的过硬的发射火箭卫星技术总师。是中国航天事业火箭试验发射第一代精英!
2023/7/17 20:35:13
王天林18939257821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控制操纵员发射一中队
第五任指导员发射营第一任教导员
我国首次发射火箭参加者,火箭发射第三个按“点火”按钮的人王天林,代表20基地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1959年入伍—1984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王天林:1942年7月7日生,河南周口市人。1959年从周口市第一中学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1968年6月18日发射一中队转战到25训练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本人中专学历,曾历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技师(操纵员:按火箭点火按钮的人),发射一中队付指导员,发射一中队指导员,发射营教导员,发射团政治处付主任,发射团技术股股长 发射团付参谋长,测试站副站长等职。
1962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队党支部书记,营党委书记,团党委委员,部党委委员,国防科委党委委员。
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25基地的发射团,测试站从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25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任务。
在1960年—1978年8月期间其中在发射阵地亲自参加发射苏制P--2导弹,国产东风一号,国产东风2号,国产东风3号,国产东风5号洲际导弹,巨浪-1,巨浪-2,及井下东风5号系留点火发射试验。
在1978年8月至1984年4月期间任测试站副站长担任技术阵地总指挥,成功地指挥测试了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巨浪一号,巨浪2号测试工作,并带领遥测室参加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的洲际导弹及卫星试验。为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在国防科工委工作25年中,除执行任务外,还搞导弹控制系统代用器材一套,在北京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年,带操作人员到科研单位学习3次,亲自编写测试发射程序,协着二炮多次执行任务,参加全国全军科技大会展览,参加国防科委先进单位学代会,曾先后荣立二等1次,3等功2次,嘉奖多次。特别是1969年4月—5月1日我代表20基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及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的亲切接见。
航天战士王天林
2016年12月20日
*发射一中队火箭瞄准技师,副中队长
张体斌(营级)
张体斌郑州市人,1942年11月生,1961年7月入伍分配到国防科工委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二中队一分队,中共党员,任班长、技师,65年到发射一中队一分队任分队长、付中队长,发射团司令部营职参谋,1972年3月转业。在发射团11年间,参加了DF—2号,DF—3号导弹试验任务。在发射任务中我是瞄准技师,瞄准关系到导弹射击精度,我带领操作手把瞄准经纬仪架在发射场平瞄准基点上,无论是炎热夏季还是寒冷冬季天气异常,有一次正在瞄准时,突然一阵狂风黄沙刮来!我紧紧地扶着瞄准设备保证仪器安全,发射要进行三次瞄准,若有万分之一米位误差,导弹偏离射向上百公里,由于严细操作保证了发射精度。1968年6月发射一中队由大漠到山西岢岚基地执行DF—3号全程任务,当时我是付中队长,负责后勤工作,新基地条件艰苦,全中队住在一个大车库内,为解决一百多人吃住,我带领后勤战友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买菜,开垦十几亩荒地,种菜,养猪等改善中队生活。特别在DF—3号发射任务中,我们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发射场,让指战员吃好,完成任务。我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我能为祖国航天事业作一份贡献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一段历程! 张体斌
2017年3月5日
*发射一中队电源技师,一中队副指导员
杨德普(营级)
河南舞阳人。生于1942年10月,1959年从舞阳中学应征入伍。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发射一中队三分队电源班:曾历任操作手,1964年授予少尉军衔,电源技师,中队付指导员,发射团政治处干事(营职),197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基地发射团历程17年。主要事绩:在国防科工委系统20基地,25基地的发射团从事导弹,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17年。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测试发射。参加了我国DF—1号导弹首次发射任务3发。参加了国产东风2号,东风二号甲中程导弹发射任务8发,参加了国产东风3号中程导弹高弹道和全程发射任务9发,我负责发射阵地保障工作:在执行发射任务中,不论是在备份柴油发电机半掩体离导弹100米距离工作间,还是在市电配电间,为了保证测试发射电源正常,做到坚守岗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圆满的完成了发射试验任务。在任务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杨德普
2017年8月1日
*忆发射一中队第六任指导员陈军(团级)
陈军山西省阳城县人,1943年6月出生。1963年2月入伍,1964年12月入党。1963.3-76.8月国防科工委20基地发射大队(发射团)发射一中队 曾历任战士 ,技师,分队长 指导员.1976年.8月之后任25基地发射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股长.1982年.7月之后在25基地司令部任协理员,直政处主任.1987年7月转业至晋城市纺织厂纪委书记。
他入伍时分配到发射一中队三分队电源班,当电源操作手,当时电源都是用柴油机发电,在3号发射场半地下室有2台柴油发电机,他在技师带领下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柴油机发电机操作,任务中他总是提前做准备为柴油机灌水加油,累得满头大汗。他提为电源技师后带领电源班战友执行了DF—2A,DF—3号任务,时刻都在坚守岗位,保证发射阵地测试发射用电。1970年8月至1976年8月他曾任发射营发射一中队指导员期间,团结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继承发扬一中队的光荣传统,使连队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他协助队里抓好训练,为DF—5号井下试验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作为指导员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勤奋工作,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以后又在基地机关工作几年,转业到地方后病故。
2017年7月12日
*发射一中队二分队长基地办公室主任方振海(团级)
方振海:吉林省东丰县人,生于1938年11月26日,1959年8入伍在西安炮兵技术院火箭发动机系学习,64年10月分配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机关;
1965年3月调到一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历任技师分队长,地面设备营营长,发射团付参谋长,25基地办公室主任等职。1985年8月转业于郑州
。从事火箭发射工作主要体会:火箭发射是航天系统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遵循周恩来总理倡导指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精神。多年来发射一中队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一丝不苟的从事发射任务,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荣立集体战功。 火箭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如核辐射高毒性燃料以及各种故障可能爆炸等。所以整个发射场区和航区监控测量设施都部署在高寒缺氧荒无人迹的区域,生活艰苦。因而锻炼了从事此事业的人们能吃苦敢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平时提高技术强健身体准备再战。这就是发射战士的生活。 火箭发射系统是一项大工程,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大而复杂的事业。从事此事业的人必须紧密团结协作有大团队精神。不能有私心杂念要精益求精的工作。多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我国的火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我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
2017年5月1日 2023/7/17 20:38:23
*发射一中队发动机分队技师,二等功臣
陈文刚(营级)
陈文刚1945年12月17日生,四川南充县人。1963年12月20日应征入伍,1964年3月分配到酒泉20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四班:曾历任:战士,班长,操作手,技师,分队长,发射团政治处干事,测试站遥测室教导员等职。
1964年3月中旬到一中队二分队四班后,学习专业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理论以东风一号发动机教材为主,系统学习火箭发动机电路,气路,液路程序和原理,逐步掌握操作技能和熟练工作原理,绘制图解程序,在技师的指导带领下,上弹操作无差错圆满的完成了DF—2号历次试验任务。
1966年12月参加了中程导弹东风三号首次测试发射任务,在零下近30度的高寒下,以顽强的毅力,不怕苦不怕死一丝不苟的拼博精神,“死在阵地上,埋在发射场,不完成任务绝不下战场”的决心,战严寒,惧风沙,排万难的勇气,忍受长时间,手脚严重冻伤(二度)的痛苦,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工作岗位,以高度的事业责任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确保近40吨的剧毒液体燃料安全顺利的加注弹体,为DF—3号首发试验任务成功做出了我应有的贡献。部党委给我荣记二等功,部长吕誠华,政委高振亚,亲临“531”医院看望慰问住院治疗冻伤战士,给我佩戴毛主席像章。任务完成后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及四班分别荣立集体二等功,受到国防科委和中央军委通报表彰。在测试站遥测室教导员参加了东风五号和巨浪固体火箭测试,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1967年10月---12月,根据毛主席“军队办学习班要有战士参加的指示”参加了国防科委第一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40名学员90%都是国防科委系统军师级老干部,有当年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天险的18勇士之一红军营长孙继先中将,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八路老解放;李福泽,石荣岐,张敏等。和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在一起学习,亲身感受老一代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忠坚。在此期间12月有幸三次在人民的会堂,接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见到毛主席实现了我一生最大向往,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政治荣誉。受到•极大地鼓舞,使我倍增对毛主席的热爱,对毛泽东思想的坚信,更加坚定跟毛主席走革命道路的信念,革命胜利和航天事业来之不易,深感航天战士光荣责任重大。我能为航天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感到自豪和欣慰。
陈文刚
2017年2月15日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技师,团政治处股长
徐继民(营级)
曾在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基地从事航天发射20年。
徐继民1944年8月23日生四川省营山县人,1963年11月应征入伍,64年3月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即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历任:战士,操作手,技师,发射中队付指导员,指导员,发射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及股长,发射团综合测试室教导员等职。
在发射团期间:曾多次参加过DF—2,DF—2A,DF—3号飞行试验任务,65年在执行DF—2A的飞行试验任务中荣立三等功,受到多次嘉奖。64年—67年我中队任务很多很繁忙,为了完成试验发射任务,我刻苦的学习控制系统原理,在老技师的帮助下,我掌握了控制系统原理和操作规程,为执行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当了舵机组技师后,带领操作手执行任务,在执行任务中我们严字当头,细致把关,认真两字贯彻操作全过程,在执行DF—2A任务中,我们舵机组是在导弹尾部操作,要安装燃气舵,观察舵机状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当时气温高达30多度,地温更高,穿解放鞋就烫脚,但舵机组五位战友为了完成导弹发射飞行试验任务,战高温,坚守岗位,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在导弹临射检查时,对舵机最后一次调零,时间很重要,因导弹加注燃料时间一长燃料要蒸发,影响射程,在这关键时刻,我们沉着,细致,认真的把舵机调到零位。15分钟准备,我们控制车准时离开发射场平,火箭腾空而起!直飞预定目标!
我当了新二中队指导员,新二中队担负DF—3号和巨浪固体火箭发射任务,我作为党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同时我又协助队长召开“技术骨干会”要求严密组织,认真指挥,把好操作关。在任务中贯彻周总理“十六字方针”,圆满的完成了DF—3号和巨浪飞行试验任务!20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这是人生道路上最艰难最光辉的一段,20个春秋谱写了航天战士的人生,在部队我们将荣辱,生命,血肉与事业融为一体,我们干的是特殊的事业,特殊的岗位,造就了特殊的人生经历,我们肩上的任务繁重,事业伟大。每当合练和执行发射任务的日子,有许多年轻人放弃了与恋人的约会,有的母亲忍痛将吃奶的孩子反锁在家里,有许多人忘记了亲人的生日,忘记了尽父亲,母亲,妻子,丈夫的义务。对待工作和任务,我们是尽心,尽职,尽责的,我们的生命,智慧与事业的车轮同转,直到卫星发射成功。20年我们舍小家,顾国家,无私奉献航天事业,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把青春年华留在大漠戈壁和晋西北高原,我感到自豪!
徐继民
2017年3月1日
*发射一中队瞄准技师,团军务股长
王银双(营级)
王银双河南洛阳市人,1946年4月生。1964年8月应征入伍,196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简历:1964.10----1968.3在20训练基地一大队一中队战士,瞄准操作手、班长。1968.4—1968.8一大队一中队瞄准技师。1968.9一中队整建制调到25训练基地。1968.9---1970年8月发射团一中队一分队正,付分队长1970.9---197.3发射团二中队副指导员。1973.11---1976.8发射团七中队指导员。1976.9---1981.11发射团司令部军务股参谋,副股长,股长.1981.12从25基地转业河南洛阳市工作。在发射团18年,参与了上级交给发射团从DF—2,DF—3,DF--5号历次试验发射任务,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承担任务。其中在1966年12月和1976年6月的两次发射任务中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两次。
在导弹试验发射任务中:我们的老队长姜学福经常说。导弹发射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事业,必须团结协作,忠职守责,万众一心才能取得试验成功。我是导弹瞄准专业,导弹要精确命中目标的因素很多,包括天气条件,设备仪器的精度,操作手的技术水平,如果我们的操作手误差一米位,弹着点就会偏差数百里,因此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操作,每次执行发射任务,在导弹竖立到发射台进行第一次初瞄,转动发射台让架在坐标基点的瞄准仪镜头对准导弹上的瞄准窗口。当控制系统最后一次总检查过后,进行第二次精瞄,基地助理员把瞄准参数交给瞄准技师,技师指导各操作手精瞄,而后技师,助理员审验。发射前30分钟最后一次精瞄,操作手,技师,助理员三方认可签字,实现精确射向瞄准。
我任7中队指导员期间,1976年6月在8#地下井执行东风五号试验发射任务中,我们七中队负责转运吊装通风配电,制氮等任务,当把一级火箭顺利吊装到发射台,大吊车刚吊起二级火箭,天气突变,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再关井盖和放下二级火箭都来不及了,只有拼了,吊装分队的人已拉不住绳子了,我和队长薛生枝急忙命令在场的所有操作手和人员,分四边拉紧绳子,已降低弹体的摇摆,大家拼命用力,有的手都勑出了血,一个个淋成了落汤鸡,但没有一个退却,暴风雨只持续十来分钟,但已不能按时发射了,导弹和井体及设备都需要重新烘干通风检查测试。我中队全体官兵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完成各项任务,使至重新进入发射状态。我中队勇战暴风雨,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作风受到上级表彰,我和十几名同志荣立三等功。我为曾是发射团的一员感到自豪,难忘那艰苦岁月,更为今天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高兴,衷心祝愿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银双
2017年3月9日
*袁智贤同志1965入伍历任一中队分队长、中队长、发射站长组织指挥多次发射任务。是一位优秀的中队干部为我国航天作出大的贡献。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技师三分队长发射一中队第八任队长---袁智贤站长 (1965年3月—1989年11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袁智贤队长在发射一中队创新发展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个优秀的中队干部。袁智贤,男,陕西耀县(现铜川市耀州区)人,1943年10月24日生,高中文化。1964年12月28日应征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经新兵连短训后下到发射团发射一中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68年6月18日从甘肃酒泉转战山西岢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之后留在了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五训练基地,历任班长,控制分队技师、副分队长、分队长,发射中队副中队长、中队长,发射营副营长、营长,发射站副站长,发射勤务站站长等职务。1966年3月入党,1968年2月提干,多次受奖,三次荣立三等功。1988年军队第二次授衔时被授予上校军衔。1989年11月转业到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工作,2004年退休。服役期间,参加了近30次导弹试验发射任务:1965~1966年,参加了DF-2号、DF-2号甲中程火箭的测试发射任务及定型试验任务;1966~1968年参加了DF-3号中程导弹的多次高弹道飞行试验,1968年至1971年参加了DF-3号多次全程飞行试验任务。1976~1979年,参加了DF-5号洲际导弹的井下贮存试验、井下系留点火试验、井下高弹道导弹和低弹道的飞行试验;1988年9月7日,参加了我国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任务,担任测试发射领导小组副组长一职;部分参加了巨浪-1(CSS-N-3)潜射弹道导弹的陆筒弹射、陆台飞行试验, 这是中国第一种试用固体燃料的中程潜地导弹;二炮来基地打靶时,参加了DF-2号、DF-3号、的炮训试验……25年里,在操作手、技师,分队、中队、营、站领导的岗位上均较好的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忆往昔岁月,25年弹指一挥间,绿色的军营、整齐的队列、潇洒的军姿、嘹亮的军歌……仿佛都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忘不了发射一中队曾是毛选学习标兵单位,1979年5月更是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式的中队”荣誉称号;忘不了眼看着一枚枚导弹伴随着轰响拔地而起直飞靶场时的情景;忘不了艰苦岁月里凝结下的情深义厚的战友情……25年的军旅生涯,是自己人生中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永远难忘一入伍就碰到了好领导,来到了好连队,分到了好专业。感谢组织上多次送我到教导队、航天一院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感谢老领导的关怀和培养,感谢战友间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在这里,也祝愿各位老领导健康长寿,祝愿各位老战友幸福安康。
航天战士 袁智贤
2017年2月16日
*发射一中队第七任中队长,测试站参谋长
赵凤启(团级)
赵凤启陕西人,生于1939年10月6日,1965年1月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65年2月至1982年1月在20基地发射团和25基地测试站工作,历任分队长,中队长,室主任,参谋长等职。1982年1月至1999年底在航天部771所历任组织处长,计划调度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政法部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2000年1月退休。
1965年2月从陕西西安座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兰州在清水车站下车,奔赴国防科委20训练基地,开始走上了人生新的工作岗位。最初被分配到基地一部七处,从事战斗部引信专业,1966年2月,我调到一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三分队当技师,负责DF-3号射程控制系统的测试发射任务。参加了1966年12月26日DF-3号(131—1)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荣立了三等功。在DF-3号试验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设备落后简陋。基本完全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射程诸元数据的装订,测试和判断结果。不仅麻烦测试速度慢,并给操作人员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压力紧张容易出错。必须要保持高度的集中精力来操作。在发射前的瞬间,地下室的气氛静得像一切都疑固了一样,人们的心部提高到嗓子眼上,期盼着发射成功的喜讯到来。在20基地,后来继续完成了DF—3号代号为131—2,131—3.131—4的飞行试验任务,全部圆满成功,那一段经历使人永久难忘。为了DF-3号全程飞行试验的需要,1968年6月18日,离开了荒无人烟的大荒漠,转场到晋西北高原25训练基地,这是个新组建的基地,当时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尽人意。为了加快国防事业的建设,在有限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斗,陆续完成DF—3号,133—1,131—2,133—3,133—4的全程飞行试验定型任务。随着DF—5号任务的到来,我们中队承担了DF—5号高弹道井下发射任务,作为中队长,肩负着中队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为后来的DF—5号井下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5年我调到发射团司令部技术股当参谋,负责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试验任务的技术协调工作。系留点火成功为高弹道飞行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荣立三等功。1976年调到测试站工作。圆满完成了DF—3号在技术阵地的测试指挥工作,荣立了三等功。在测试站工作时,先后任职室主任,参谋长职务。难忘的岁月,人生的历程。回忆在部队的那段生活,久久难以忘却一起战斗,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战友和首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结下友谊情怀。我们为国防事业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来生的话,祝愿我们再次重逢!
赵凤启
2017年2月5日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仪表技师三分队长,曾任发射一中队付中队长
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指挥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嘉敏,参加过DF—2A,DF-3号中程导弹,DF—5号洲际导弹发射任务。(1965年入伍—1989年转业历时25年) (团级)
李嘉敏---196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即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1968年调入第五试验部发射团一中队,历任箭上仪表技师,地下控制室操纵员,控制专业分队长,副中队长,机关参谋。先后参加了DF—2A,DF-3首发,DF-3全程,DF-3两弹结合,DF-3首发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首次DF—5号高弹道地下井20余次发射试验。应邀多次参加二炮发射团发射任务,为其技术把关。70年代初到西安炮兵技术学院,为二炮发射团讲授DF—3号火箭发射试验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并将DF—3号首次到定型发射故障汇编赠送二炮。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参加地下井电缆摆杆研制,获基地科研成果奖一项。
1979年元月调入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即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历任电子线路教员,教研室主任,试验指挥系副主任。完成试验指挥专业的组建,完成所值电压表的研制,获学院科研成果一项。
1978年元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聘为副教授,并被评为优秀教员。
1989年转业到营口市对外经贸局,2000年退休。现定居大连市。在25年的军旅生涯中,难忘那基地15年。与战友们从大漠戈壁转战到黄土高原,从地面转入地下井,从常规运载火箭到两弹冷式发射成功完成多次发射任务,并于战友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离开基地多年,难忘发射阵地那日日夜夜,难忘那些事,难忘那战友情。
航天战士李嘉敏
2016年12月 2023/7/17 20:43:49 :
*发射一中队遥测分队长朱克奎
朱克奎,四川省成都市人,1940年4月出生,1959年8月就读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1965年毕业分配至国防科工委第二十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一中队三分队。1968年6月发射一中队调入太原发射基地。
我是中共党员,曾任技师、分队长、发射团技术参谋等职,于1978年8月退役。在发射团工作的19年期间,我参加了东风导弹多次试验任务。
发射一中队是一个先进中队,曾获基地、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硬骨头六连的荣誉称号。组建以来,我们出色的完成了近程、中程洲际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为国防尖端武器发展国防强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发射一中队培养了大批的发射技术骨干和优秀的政工干部,不少骨干都走上了军、师、团指挥员岗位。我在发射团工作19年,特别是在发射一中队的十几年,对发射一中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为一中队骄傲和自豪!
朱克奎
2018年7月2日
火红的轨迹
中国航天光辉历程
航天发射场是我们战斗的地方
航天发射战士的使命
把卫星--飞船--空间站送入太空
我们是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航天战士,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几十年,把青春和和年华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航天战士,奋进图强,无私奉献,敢于攀登,不怕牺牲,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发展和辉煌!
按照周总理提出的 “严 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指挥火箭测试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