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是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老知识分子代表,他们在执行航天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发射一中队 技术骨干,在历次航天任务中,严密组织,科学指挥,排除故障,认真总结,圆满的完成了运载火箭和卫星发射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航天发射一中队这批老知识分子,他们从全国各名排高等院校!从繁华的都市进入大漠戈壁,黄土高原!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们有的一生献给了航天事业!
发射一中队航天工程师
99
123456
HL-HTZS
华林
2025-06-23 02:45:12
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我们的使命是:完成运载火箭试验任务!把卫星,飞船,空间站送入太空!
本页的老知识分子是发射一中队的一部分!还有部分老知识分子的资料没有收集到!请谅解!
*发射一中队二分队长,基地办公室主任 方振海(团级) 方振海:吉林省东丰县人,生于1938年11月26日,1959年8入伍在西安炮兵技术院火箭发动机系学习,64年10月分配到20基地第一试验部机关;1965年3月调到一大队发射一中队二分队,历任技师分队长,地面设备营营长,发射团付参谋长,25基地办公室主任等职。1985年8月转业于郑州。从事火箭发射工作主要体会:火箭发射是航天系统工程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遵循周恩来总理倡导指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精神。多年来发射一中队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一丝不苟的从事发射任务,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荣立集体战功。 火箭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如核辐射高毒性燃料以及各种故障可能爆炸等。所以整个发射场区和航区监控测量设施都部署在高寒缺氧荒无人迹的区域,生活艰苦。因而锻炼了从事此事业的人们能吃苦敢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平时提高技术强健身体准备再战。这就是发射战士的生活。 火箭发射系统是一项大工程,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大而复杂的事业。从事此事业的人必须紧密团结协作有大团队精神。不能有私心杂念要精益求精的工作。多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我国的火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我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 方振海 2017年5月1日
*发射一中队三分队舵机操作手 柯伯成(团级) (1963年9入伍—1985年转业历时23年) 我是一中队的兵: 1963年,我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当年九月,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到部队不久,就下放到发射大队发射一中队当兵(当时是中尉)。我下放当兵第二年(1964年),正是DF-2号导弹研制试验阶段,这两个中队任务都十分繁忙,从当年的4月29日至10月24日,先后进行了八次发射试验。我作为发射一中队的兵,是控制分队试验操作员。先后担任过舵机操作手和脱落插头操作手。舵机是用来控制导弹飞行转弯程序的,脱落插头是用来接通地面电源的,有好几斤重,接插口在导弹的腰部。DF-2号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有二十多米高,这两个岗位的操作人员,是在导弹加注燃料之后,临射检查结束,才撤出阵地的。对这两个岗位不仅要技术过硬,操作精准,还要沉着冷静,有不怕死的精神。在发射中队,党支部是统领一切的,每次执行发射任务,先是党支部开会,作统一安排部署,作政治动员和思想发动工作,之后:一是开展技术大练兵,要求把操作规程背熟,把电路、气路及管路,都记得一清二楚,二是开展无差错无事故预想活动。我个人就想出了八十多条,最终达到零差错,零事故。三是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人人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我设计制作了一套安装燃气舵的工具, 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1965年的11至12月,一中队接连进行了四次DF-2A的发射试验。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是一次了不起的考验。回首当年,我能在一中队当兵锻炼而感到荣幸。发射一中队是火箭军的雏形,是导弹研制试验部队的英雄集体。在一中队,我结识了一批导弹试验的精英。中队长姜学福和指导员冯正华,勇于担当、有胆魄的干将。三分队长赖纪丛,技师娄汉会,杨戊戌,控制台操纵员王天林,操作手韩秉义,还有杜元洪,唐安信等等。他们都是试验和训练中评选出的标兵、能手以及各类先锋模范人物。在一中队期间,我以先锋模范人物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当兵之路。这一年,我受到了全面锻炼,各方面素质及技术都得到提高。年终总结时,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领导还夸赞我是“工农知识分子”。一中队是我军旅生涯的起步路标奠基石,一中队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在部队23年间:历任发射一中队操作手,部技术助理员,部和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发射营正付教导员,新基地政治部组织处当副处长。秘书处长。执行过:DF—2,DF—2A, 21-2任务(两弹结合)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嘉奖。选为基地党代会代表。1985年,转业到河北省科委。 柯伯成 2017年4月23日
*发射一中队付中队长,试验指挥系副主任 李嘉敏(团级) 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指挥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嘉敏,参加过DF—2A,DF-3号中程导弹,DF—5号洲际导弹发射任务。(1965年入伍—1989年转业历时25年) 。 李嘉敏:196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即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1968年调入第五试验部发射团一中队,历任箭上仪表技师,地下控制室操纵员,控制专业分队长,副中队长,机关参谋。先后参加了DF—2A,DF-3首发,DF-3全程,DF-3两弹结合,首发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试验,首次DF—5号高弹道地下井20余次发射试验。应邀多次参加二炮发射团发射任务,为其技术把关。70年代初到西安炮兵技术学院,为二炮发射团讲授DF—3号火箭发射试验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并将DF—3号首次到定型发射故障汇编赠送二炮。在“545-1”任务即东五首次井下发射任务中,我负责控制系统内部以及与外专业的技术协调,参加排除故障。并在任务准备中,编制三个重要的试验文书即: “545-1”任务发射阵地测试发射总程序。 “545-1”任务发射阵地紧急情况处理方案。 “545-1”任务发射阵地安全预想。 为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参加地下井电缆摆杆研制,获基地科研成果奖一项。 1979年元月调入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即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历任电子线路教员,教研室主任,试验指挥系副主任。完成试验指挥专业的组建,完成数字电压表的研制,获学院科研成果一项。 1988年元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聘为副教授,并被评为优秀教员。 1989年转业到营口市对外经贸局,2000年退休。现定居大连市。在25年的军旅生涯中,难忘那基地15年。与战友们从大漠戈壁转战到黄土高原,从地面转入地下井,从常规运载火箭到两弹冷式发射成功完成多次发射任务,并于战友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离开基地多年,难忘发射阵地那日日夜夜,难忘那些事,难忘那战友情。 李嘉敏 2016年12月16日
*发射一中队第七任中队长,测试站参谋长 赵凤启(团级) 赵凤启陕西人,生于1939年10月6日,1965年1月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65年2月至1982年1月在20基地发射团和25基地测试站工作,历任分队长,中队长,室主任,参谋长等职。1982年1月至1999年底在航天部771所历任组织处长,计划调度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政法部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2000年1月退休。 1965年2月从陕西西安座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兰州在清水车站下车,奔赴国防科委20训练基地,开始走上了人生新的工作岗位。最初被分配到基地一部七处,从事战斗部引信专业,1966年2月,我调到一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三分队当技师,负责DF-3号射程控制系统的测试发射任务。参加了1966年12月26日DF-3号(131—1)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荣立了三等功。在DF-3号试验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设备落后简陋。基本完全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射程诸元数据的装订,测试和判断结果。不仅麻烦测试速度慢,并给操作人员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压力紧张容易出错。必须要保持高度的集中精力来操作。在发射前的瞬间,地下室的气氛静得像一切都疑固了一样,人们的心部提高到嗓子眼上,期盼着发射成功的喜讯到来。在20基地,后来继续完成了DF—3号代号为131—2,131—3.131—4的飞行试验任务, 全部圆满成功,那一段经历使人永久难忘。为了DF-3号全程飞行试验的需要,1968年6月18日,离开了荒无人烟的大荒漠,转场到晋西北高原25训练基地,这是个新组建的基地,当时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尽人意。为了加快国防事业的建设,在有限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斗,陆续完成DF—3号,133—1,131—2,133—3,133—4的全程飞行试验定型任务。随着DF—5号任务的到来,我们中队承担了DF—5号高弹道井下发射任务,作为中队长,肩负着中队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为后来的DF—5号井下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5年我调到发射团司令部技术股当参谋,负责DF—5号地下井系留点火试验任务的技术协调工作。系留点火成功为高弹道飞行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荣立三等功。1976年调到测试站工作。圆满完成了DF—3号在技术阵地的测试指挥工作,荣立了三等功。在测试站工作时,先后任职室主任,参谋长职务。难忘的岁月,人生的历程。回忆在部队的那段生活,久久难以忘却一起战斗,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战友和首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结下友谊情怀。我们为国防事业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来生的话,祝愿我们再次重逢! 赵凤启 2017年2月5日
*发射一中队遥测分队长朱克奎 朱克奎,四川省成都市人,1940年4月出生,1959年8月就读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1965年毕业分配至国防科工委第二十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一大队一中队三分队。1968年6月发射一中队调入太原发射基地。 我是中共党员,曾任技师、分队长、发射团技术参谋等职,于1978年8月退役。在发射团工作的19年期间,我参加了东风导弹多次试验任务。 发射一中队是一个先进中队,曾获基地、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硬骨头六连的荣誉称号。组建以来,我们出色的完成了近程、中程洲际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为国防尖端武器发展国防强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发射一中队培养了大批的发射技术骨干和优秀的政工干部,不少骨干都走上了军、师、团指挥员岗位。我在发射团工作19年,特别是在发射一中队的十几年,对发射一中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为一中队骄傲和自豪! 朱克奎 2018年7月2日
*发射一中队地面设备技师,高级工程师刘复阁 1938年7月出生辽宁省铁岭市人。 1958年9月由铁岭市高中保送到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系学习。 1960年9月转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964年4月毕业分配到酒泉431部队一大队工作。 1966年执行任务立三等功。 1968年调山西岢岚县89741部队发射团工作。 1979年执行任务立三等功,同年3月3日调北京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后为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任教员,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998年病故。 2017年8月1日
*发射一中队加注技师,基地付司令员 张家桂将军 从发射一中队技师到共和国将军毕生献给我国航天发射事业。 张 家 桂 河北省南宫市城庄村人,生于1940.年11月,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大学本科。1965年.8月分配到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基地训练第一试验部发射团。简历和业绩分为三个阶段。 一 :发射团工作阶段(1965—1978年) 1965.08----1976.06间在发射团4、1、5中队,曾历任:学员、技师、分队长、副中队长;党支部委员等1976.06----1978年.11月发射团技术室(股)技术员、参谋、工程师。 在发射团工作的14年中,不管是在基层中队还是在团机关,一直从事推进剂加注和消防等地面设备专业。该专业只有一套发射操作人员,因此每发任务都需要参加。十几年中,多次参加了DF—3、DF—4、DF—5各型号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及电子侦查等型号卫星地发射任务等加注专业接触的是剧毒推进剂,用的燃烧剂偏二甲肼,氧化剂硝酸、四氧化二氮,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在发射团14年,试验任务期间天天在加注库房,加之设备维修改造、排除故障等,为了导弹上天,为了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完成也甘心情愿。我在戈壁大漠十几年,爱人在北京工作, 双方父母都在农村互不能照顾,68年、71年两次生小孩,都因执行任务不能回京照顾,第二个孩子出生只她一人,虽然自己有困难,为了试验任务也无怨无悔。在发射团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嘉奖。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二: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工作阶段1978.11----1994年4月历任:国防科委司令部作战试验部:参谋、副部长;国防科工委指挥所(旅级)政治委员;国防科工委司令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等。在科工委司令部工作阶段主要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三抓”任务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即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580)、巨浪一号潜射运载火箭试验(9182、9185)、和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试验(331)。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嘉奖一次。三 :25基地工作阶段1994.04----1999年2月总装备部25基地,任参谋长,副司令员;基地党委常委。1994年调25基地工作,协助配合基地司令员政委分管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当时 武器型号多、发射次数频繁,对外发射的铱星、极轨卫星同时进行,五年中科工委两次对基地正规化检查,完成本职工作受到好评。1999年2月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北京辰芳园干休所退休。 张家桂 2017年4月17日
*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技师,分队长,发射营参谋、高级工程师 李国忠。毕生献给航天发射。 1961年入伍、技术4级正军级待遇 李国忠: 东北辽宁省法库县人1941年8月生,1961年入西安军事炮校学院1966年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6月分配到国防科工委8120部队1968年8月调到20基地第五试验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三分队,曾历任发射一中队三分队技师,分队长,发射营参谋,发射团参谋,基地试训处参谋,技术部技术4级高级工程师。 在发射部队期间,参加了多次导弹试验发射任务: 参加了DF-3号多次全程飞行试验任务。参加了DF-5号洲际导弹的井下系留点火试验、井下高低弹道的飞行试验;参加了我国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任务等。荣立三等功和多次嘉奖。在发射一中队任技师分队长期间,执行DF-3号中程火箭发射任务。负责对自动化设备操作,检测弹上仪器工作参数,当时自动程度不高,有时还必须用手工操作,特别是在导弹临射检查时,时间紧,要求严,打印的参数必须立即㧡对,由于认真细致的操作,完满的完成了DF—3号发射任务。他家庭生活困难,爱人烧锅炉,从未向组织伸过手,他在发射部队几十年间,把青春年华留在了晋西北高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017年8月1日
*发射一中队一分队分队长孙吉献 东风五号头部姿态控制专业指挥、并被基地技术部评为优秀导师高级工程师。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毕生献给航天发射。 情况简介:技术4级正军级待遇,孙吉献1942年生,河北省元氏县人。1962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动力机械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67年毕业。1968年自愿入伍,被分配到二十基地第五试验部。入伍后先后在工程兵126团和五部农场下放锻炼,1969年调回本部被分配到第五试验部技术科,从事东风五号头部姿态控制专业;1970年底调到五部发射团一中队一分队,先后任技师、分队长;1978年调入第二十五基地发射团技术股先后任参谋、副股长;1984年调到第二十五基地测试站总体室任主任;1986年调入第二十五基地技术部总体一室从事靶场工艺和地面设备专业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2年退休,退休时技术4级;退休后又被返聘回基地负责8号地下发射井的修复改造工作,2006年完成。在近40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参加了东风三号、东风五号、巨浪一号、东风21、东风31等系列战略导弹的测试和发射,参加了风云一号、资源一号、尖兵 三号、銥星等卫星的测试和发射。并参 加了31-25工程等和发射阵地七号阵地发射塔架封闭改造工程的安装与调试、8号地下发射井的修复改造,积极参与国防科技创新和科 技进步活动。先后获得基地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四等奖二次;二等奖二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五次;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入伍以来,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被基地、基地技术部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总装部和国防科工委评为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2002年荣获中囯航天基金奖,并被基地技术部评为优秀导师。 孙吉献 2017年8月1日
*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付队长、发射站付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大校军衔。史立考毕生献给航天发射。 技术4级正军级待遇,史立考:陕西西安市人, 1941年5月21日出生 ,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1968年6月分配到国防科工委8120部队,1968年8月调到20基地第五试验部,参加了基地8号工位的施工建设,是基地3201工作组成员并参加了基地方案论证和工程建设。在基地工作期间,一直从事技术和技术组织工作,历任发射团发射一中队付队长,发射站付总工程师和技术部控制动力室主任等职,获得过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多项三等奖,立三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在基地36年的工作中,一直从事测试发射工作,参加了我国井下火箭系留点火试验和多次导弹发射任务,在任务中解决了井下摆杆回弹问题,在DF-5任务中,编写了发射预案和应急处理方案,确保发射成功。在7#发射工位为各型号的摸飞试验创新设计了采用摸拟电缆供电方案。解决了巨浪夜间发射场地照明问题。担任技术室主任期间,组织完成了基地C3I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为C3I系统发展提供了基础,对技术干部提出一专多能和一人多岗,极大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试验能力。组织军用标准编写工作为试验提供技术基础。于2001年退休,2002年返聘工作一年。 2017年7月4日
*发射一中队弹体遥测分队长、总装备部司令部高级工程师 靳玉福(师级) 靳玉福:北京市人;生于1942年8月18日 ,1968年北京航空学院毕业,1970年5月18日到二十基地第五试验部发射团一中队报到,分配二分队,开始连队生活。分专业后到一分队任弹头突防系统技师;1971年6月到四分队弹体遥测系统,先后任副分队长、分队长;1977年调到发射团司令部技术室任参谋;1979年1月调国防科委(1985年为国防科工委、1998年为总装备部)司令部训练部任参谋,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2年在总装备部司令部退休。在发射团和一中队期间,参加中队各种学习,专业、军事训练及日常活动,在发射营组织的专业训练班讲授过电子技术等基础课,多次下厂学习;参加东风五号井下系留点火试验和井下发射东风五号高弹道飞行试验任务。 到国防科委机关,参加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580任务)了解准备进程和部队训练情况,立三等功。此后与国防科技大学电教中心合作,先后参加《教学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和《GKDCAS微机动画制播系统》两个课题的研制工作,1992年《微机动画制播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全军院校科技开发成果展览会银奖。1993年参加我军历史资料《国防科工委卷•综述》编写工作, 分担编写1958至1998年期间所有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章节内容,并负责统编书中的第四章,此项工作到1998年完成。 沧桑转瞬,岁月流逝,四十多年过去,所走过的经历在世间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每当回忆往事,在发射一中队记忆中。一中队是我军旅生涯的开端,在这里我接触到当时机密程度较高的导弹技术,能为国防尖端事业尽微薄之力而感到荣幸与骄傲。这里干部战士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工作、同训练、同娱乐,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在军中连队这个特有的群体里,培育造就了战友之间特有感情。在此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工作、学习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后来的工作打下基础。虽然久别一方,但真诚情谊至今难以忘怀。今年恰逢离开发射一中队四十年,一首拙诗略表对一中队的回忆。岁月匆匆四十年, 回首当年发射团。志坚技精一中队, 誓为国防磨利剑。训练场上军姿整, 测试发射把关严。官兵协同齐奋战,直送星箭冲云天。 靳玉福 2017年11月 北京
*发射一中队操纵员、高级工程师、计算机部门长 金帮飞(团级) 金帮飞,男,汉族,1942年7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 ,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1年7月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入伍参军,被选送哈军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攻读导弹自动控制专业,于1968年10月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工委25基地发射团从事导弹发射试验工作。在25基地期间:历任:工兵连学员,发射团技术股技术员,技术参谋。1970年6月至1977年7月,在发射团发射一中队控制分队,任技师、副分队长。期间,多次在北京七机部学习导弹测试技术及在20基地发射团见学发射试验,回中队后对技术人员培训讲授计算机原理。1973年12月,在一中队入党。1976年6月,参加首次导弹地下井点火试验中担任操纵员,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1978年1月调到23基地远望二号测量船计算机控制部门,从事导弹卫星发射远洋测控工作。历任:区队长,部门长,副团职部门长等。参加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火箭海上测控任务,参加首次同步卫星发射海上测控任务等,个人荣立三等功2次,部门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1988年1月转业到中国建行无锡分行,从事金融电子网络化开发应用工作作出突出贡献。2002年8月从银行退休。 金帮飞2017年12月15日

信息发布 我们是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的航天战士,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强大, 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战斗在航天发射场几十年, 把青春和和年华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航天战士,奋进图强, 无私奉献,敢于攀登,不怕牺牲,两弹一星和载人飞船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发展和辉煌!
献给: 神奇的大漠戈壁,古老的黄土高原 中国航天无冕功臣--航天发射一中队全体老战士以及他们的亲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历尽艰辛, 就辉煌 航天发射一中队二十七年光辉历程,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火红的轨迹
发布信息:2025年6月4日完成本网页制作。 制作者:华林
2025年6月23日第二次制作
火红的轨迹-航天发射起航的地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发射一中队在这里开始了航天发射的第一步,开创中国航天发射运载火箭新纪元! 1960年开始测试发射DF-1号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
严肃认真 周到细致 稳妥可靠 万无一失 周恩来